•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重要的不是“當代”——泛談中國雕塑的發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11-10
      身為年輕人,對上一輩的藝術家和改革開放后的重要的展覽了解的不是很深入。無幸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體驗中國當代雕塑發展的過程及具體境況,無法透徹的梳理整體的脈絡,只有泛泛做些侃談。

    在幾位評論家的文中我了解到中國當代雕塑啟蒙階段也要追溯到星星美展和現代藝術大展,在我看來西方現代藝術進來之后,最初影響到創作的首先是思想性層面,打開了西方百年壓縮后的藝術思潮之后,才從語言,觀念,材料,技術,空間,現成品等各方面呈放射性的給中國雕塑藝術家極大啟發,傳統已經很難再堅守以寫實技術為核心以政治性宣傳為題材的創作,包括社會轉型時期對藝術的歷史性的轉變要求也是迫在眉睫。

    這一時期,藝術家個性意識逐步建立,由于抽象藝術之風的盛行,部分藝術家風格的建立還趨于模仿西方,因急于與傳統意識決裂,所做作品大多能找到相對應的國外藝術家作品影子。同時,這一問題也是在中國藝術界打開國際視野進入全球化時代不可避免的一步,這一步也為后來的中國當代雕塑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一些作品也成為重要的文獻性作品。

    隨著這種爆炸性的藝術資訊鋪開之后,藝術家漸漸對自己模仿式的思路和作品有了冷卻后的分析,慢慢在尋找適合自己,同時能為自身經驗所體悟的方法,有選擇性的汲取營養,在各種展覽活動中交流,在極具試驗性的創作中一往直前的探索中國當代雕塑的發展路徑。而這種路徑是多重的:藝術家們集體做各種展覽活動,把作品展示給公眾;評論家在積極通過學術文本的寫作及討論,引導并試圖建構中國雕塑國際化的學術體系;雕塑教育方面的多角度、多媒介的拓寬等等。

    我非常同意易英先生的觀點:雕塑與裝置的結合是中國當代雕塑的一個重要發展。但是我認為,作為輸入型的裝置藝術首先是從觀念上進入了藝術家的創作思維,與雕塑的結合應是不自覺的被動創作之后的客觀描述;而后才有了雕塑、裝置一體的創作概念。后來的雕塑創作,等于物化了藝術家的想象,把真實、具體的多元材料廣泛的應用起來,從而模糊了二者之間的關系,突破了傳統雕塑的固有概念。

    步入新世紀之后的中國雕塑,褪去了現代主義經驗輪回后的表層,又返回至歷史傳統藝術的文脈中,尋找全球化背景的語境下,中國雕塑語言表達的新內容。形式不在局限于西方或是東方,創作手法也不在是各個媒材之間的轉換,而是一種返璞歸真后的主動性選擇,這種選擇不在稱為什么“主義”,“后現代”或是“現當代”已經不在重要,重要的是藝術家自己的內心對創作的誠摯需要。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