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銀企“共贏”能否實現?要看能否對接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11-04]
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離不開銀行的“輸血”。同時,文化產業巨大的增長潛力和發展空間,也為金融業提供了新的業務領域和利潤來源。于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將目光轉向文化產業。
但是,銀企“共贏”能否真正實現,不只取決于雙方的“兩廂情愿”,還要看是否能真正實現對接。
我國文化產業的資本化運營剛剛起步,總體上文化企業募集資金和運作資本的能力較弱,特別是大量中小文化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對資金的需求多數處于“嗷嗷待哺”的狀態。
不過,對銀行來說,控制風險是第一位的。不同于銀行所擅長的傳統制造業,文化產業具有“輕資產”的特征,針對傳統產業設置的銀行產品、服務等對文化企業來說難免會不“合身”。缺乏有形抵押物,知識產權等難以進行價值評估;缺乏穩定現金流,資金回報周期長、成長不確定性大等等,都是銀行以前從未遇過的難題。
舉個例子,影視劇拍攝一般是拿到劇本就要找投資。如果找到的是銀行,僅憑一個故事以及“誰來演、誰來導”的設想就放貸,那顯然風險是很大的。即便有影視版權質押,可一旦借貸方違約撤走,難道讓銀行來拍攝發行嗎?或者拍成后沒有通過審查而無法放映,銀行又該如何轉嫁風險?
市場上既缺乏優質的中介機構和評估人才對文化產品價值進行準確評估和后續管理,又缺乏健全的產權交易市場使銀行能夠將質押的版權變現,這使得長期停留在“抵押為本”經營模式上的金融業與文化企業的資金需求難以形成有效對接。
文化產業不同于其他行業,研究其盈利模式、判斷其版權的價值并為其做出評估、擔?;蚴谛?,需要長期數據的統計、人才的儲備、經驗的積累,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但是,沒有這一條,金融對文化的支持就不可能走得遠、走得穩。這也注定了當前國內金融資本涉及文化產業必須要“摸著石頭過河”,且走且試。
推進文化與金融這兩個輪子共同驅動文化產業的整合與提升,需要多方合力。對業內來說,加快改革與創新依然是最重要的任務。要鼓勵文化創新,加快體制改革,出臺更多的政策措施,推進文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重塑更符合市場要求的文化市場主體,實現與金融資本的融合。同時,有必要建立各金融機構與文化監管部門之間長效溝通合作機制,及時解決金融機構支持文化產業的障礙和問題。在外部環境建設上,構建文化產業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體系、版權交易渠道和交易機制,健全誠信體系和文化產業擔保體系都迫在眉睫。
還應該看到,我國文化產業的集中度較低,多數企業規模較小,受市場外部環境影響較大,行業亟待整合。從國外情況看,大型文化產業集團的產生與壯大,大都借用資本市場和銀行中長期融資,積極通過多種金融手段進行整合重組或收購兼并。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綜合運營商康卡斯特公司今年1月成功收購通用電氣公司旗下主營娛樂、新聞、體育等內容制作和發行的NBC全球公司,使之成為一個可以與迪斯尼抗衡的媒體和娛樂王國,目前市值規模超過550億美元。眼下,我國文化企業改制已經進入攻堅階段,借鑒其他行業整合經驗,打破瓶頸,通過金融的力量促進文化產業跨地域、跨媒體快速整合也是未來文化傳媒產業改革的方向。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