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熱錢成藝術品市場主角:基金頻問世 文交所登場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11-03]
藝術品的特殊屬性以及高價,讓很多個人投資者望而卻步。但最近5年,藝術品正以各種方式迅速金融化:藝術銀行、藝術基金與信托投資、藝術品按揭與抵押、藝術品產權交易等接踵而至,過去在普通人們眼中只可遠觀不可摸玩的藝術品,已經真實地走到了大眾跟前。大量的新錢涌入了藝術市場,掀起了驚人的資本化浪潮:
●資本和熱錢成市場主角
為何新錢會這樣大量進入藝術品市場?一是金融風暴后,人們開始產生必須多元投資的想法,于是把藝術品當做投資的另一渠道。二是因為對通脹的預期心理,人們擔憂手中貨幣貶值,藝術品成為避險選擇。三是“限購令”出臺,房市蕭條,股市落寞,資本無處可去,而涌向火熱的藝術市場。2010年中國藝術拍賣市場成交額近572億元,位列世界第一。僅2011年春拍成交額又翻了一倍,達428億元之多。流動性資金從股市和房地產大量流向藝術品市場,造成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量價齊升。
本來中國真正意義的藏家就微乎其微,如今,收藏變成投資,買藝術品和煤老板買樓沒有區別。市場上引領風騷的不再是傳統藏家,而是呼風喚雨的金融資本。傳統收藏群體加速衰減,注重投資效益的群體越來越龐大,已不再是行家與藏家的市場。新的財富階層把行家給擠走了,行家如果手上貨全賣掉了,也就出局了。因此,眾多天價紀錄與傳統藏家沒關系,資本和熱錢成為市場主角。
在藝術品市場上能成為資本的錢,一錢量大,二有力量,也就是具備影響價格的能力。市場一年幾百億元的規模,落在單一板塊上,10個億的資金就能形成影響力。目前這些資本多是以私人身份,卻用金融資本的操作方式來進入藝術品市場。藝術市場本來就不大,這些資本大鱷,稍用點力,就能在拍賣場上掌握話語權,所以對市場走向影響極大。前一年才幾百萬元的作品,隔年突然上億元了,就是資本在起作用。因為某些藝術品正好符合了被資本關注的特征,可以形成財富板塊,就突然就值錢了。這種天價是由資本力量打造出來的,資本爭奪的是定價權,誰的畫應該值多少錢由資本說了算。
另一現象,是資金的機構化或企業化。隨著更多公司與集團的介入,機構的力量已超過個體行為。機構的資金入場,行業背景包括金融、房地產、能源、建筑等領域。他們開始在藝術市場布局,操作途徑包括發行藝術投資基金和信托計劃以及企業自身的藝術收藏和藝術贊助,等等。
基金頻問世 文交所登場
●藝術品金融化時代開啟
所謂藝術品金融化是指藝術品作為金融資產或藝術品成為理財產品。中國私人資產總量的迅速增長,意味著財富管理及私人銀行服務將成巨大市場,引發金融機構競爭。資本入市后,信托、基金、抵押等各種藝術理財產品也就頻頻問世,中國藝術品金融化時代就此開啟,但目前為止,嚴格意義上的金融資本其實還不多。目前,在每年數百億銀行理財產品中,藝術基金發放只有幾個億,在資金量上微不足道,但隨著各方面條件成熟,藝術品金融化肯定是大勢所趨。近兩年,私募、股權、信托等名目繁多的藝術基金陸續出現。目前國內市場公開發行的藝術品基金已有十幾家。循此發展態勢,未來藝術基金將成為推動市場發展的重要資本力量。
文交所,性質類似于證劵交易所,是將藝術品作為資本,再進行份額化與證券化,也就是將藝術品整合成一個資產包,折合成均等份額,形成標準化交易方式。然后采取集中競價或者標準化合約的方式面向社會公開發行、轉讓、連續進行交易。藝術品證券化降低了藝術品投資門檻,給了普通人投資藝術品的機會,是一種藝術品金融的創新產品。
隨著天津文交所推出產品以來,文交所總數已突破二十家。但天津文交所離奇的市場價格,暴漲暴跌現象引發社會關注。文交所模式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例如,藝術品資產包總量偏小,容易被資本操縱炒作;藝術品的市場價格與藝術價值嚴重背離;退市機制不完善;藝術品不具備價值成長性,交易價格的依據難確定等問題,使這種份額交易面臨巨大風險。這種暴漲暴跌的行情背后,是巨大投資風險。
秩序不規范 鑒定很混亂
●資本對藝術生態的影響
隨著資本進入,資本追逐利益的特性有時會侵蝕藝術,使商業綁架了藝術。資金介入是件好事,但必須避免學術展覽淪為資本犧牲品。在以商業和資本為核心的藝術市場體系中,藝術家很容易成為只是藝術產業的生產者,而不是“唯一性”的創造者。藝術家的意義只是拍賣價格,而不是個性和思想。資本打造了一個產業世界,而不是精神烏托邦。大量代理機構千方百計地把空洞、批量生產的“藝術品”打造成所謂藝術品,推向市場。在文化產業壟斷下,藝術家個性被徹底商業化和標準化。產業吞噬了有些個體藝術家,讓他們渴望商業成功的夢想替代了藝術堅持。因此,要避免過度資本化使藝術商業化,最終抹殺了藝術品終極藝術價值的現象。
因金融化剛起步,所以包括財產登記、稅收等基礎問題,還沒有明確的政策支持與規范。另外,藝術品作為資產,最大的障礙就是如何鑒定和估值。目前藝術品鑒定體系混亂,也沒有公認的權威機構對藝術品真假進行鑒別,這是制約藝術品金融化全面開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藝術市場市場秩序與規范這些問題不及時解決,良好資本賴以生存的空間會受到局限。
藝術品作為理財產品有著兩重判斷:一是偏于學術性的價值評估,二是偏重于市場性的價格判斷。所有投資者都知道,更重要的判斷還是學術。所以專家學者應該多把自己對藝術的認識提供給市場,美術史論家需多談藝術家的歷史定位與美學價值。在投資熱潮中,市場太需要深入淺出又公正獨立的藝術批評。但目前的問題是,批評系統的學術判斷的嚴重缺位,讓市場無所適從,造就了目前藝術市場資本話語權獨大的畸形現象。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