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知名畫家張偉“五百羅漢圣像展”,在深圳弘法寺展覽館開展。以羅漢為創作主體的120多幅作品,把“羅漢”這個封閉在深山古寺里的佛界先覺,從個體雕塑中解脫出來,躍然紙上,成全了藝術家筆下的另外一個新鮮的丹青世界。
“五百羅漢圣像展”,展期一個月。一直在創作現實題材的張偉,這次為何要畫羅漢?他想畫出什么樣的羅漢?記者在開展之前,采訪了張偉。
從現實主義到羅漢創作
記者:我注意到,你這次創作這一大批的羅漢,完全是一個180度的大轉身。因為你之前一直畫的是當下,畫的是身邊的現實。
張偉:這一次,我完全舍棄了過去。我1964年生于山東棗莊,1987年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1988年考入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這么多年,我的創作主題基本上是現實主義,我有一個系列的畫,它們的主題叫“新城市寓言”,畫里鎖定生活在底層平民的生活,表現出普通人的焦灼、迷惑、驚愕和無助的心情,以及勇于面對生活,并在不斷適應中堅定著、調整著自我,最終必然會進入那種淡定、從容和自信地面對機遇和挑戰的心態。
記者:你的很多現實主義作品獲了不少褒獎。為什么突然轉向畫羅漢了呢?
張偉:這個轉身不是突然的。這跟我接觸佛教文化20多年有關。一直以來,我就喜歡佛教文化,并且會在寺廟里參悟、創作。從2005年開始,我的創作正式轉入這方面題材。為什么要選擇羅漢呢?我們知道,菩薩、佛的衣著、動作、神態,甚至手勢都已經完全固定,可供藝術發揮的空間不大。而羅漢,創作中加入一些變形、夸張,人們是可以接受的。因為,羅漢和人最接近,可以很生活化。
還有一點,我擅長水墨畫,用水墨技法表現羅漢,可以達到淋漓盡致的效果。
將呼吸、血液融入十八羅漢中
記者:你筆下的羅漢,我看得很仔細。我有一個不十分準確的印象,你把我們經常說的“十八羅漢”來了個再營造,他們的外在形象更加鮮明和生動了,無論在人物的面部表情,還是刻畫衣紋上,使不同的羅漢的個性更加突出,這種再營造,不僅來源于你深厚的繪畫技法與技巧的好功底,也來源于你融入其中的感情、思想和追求。
張偉:這次展出的120多幅作品,僅僅是我的羅漢創作一部分,有更多的、尺寸更大的作品,因為展覽空間的問題沒有帶來。這么多的畫作,回頭來看,我有兩個很深的感受,一個是,所有的作品都是一氣呵成,稿子早已在我心中,這次展出的長達20米的長卷《朝圣圖》,我只用了一周的時間,每天起來就畫,連畫10多個小時,中間沒有出現任何的阻隔和差錯;另外一個,所有的羅漢形象、造型,都是腦子中的自然流淌,沒有參照任何資料。
我自己認為,在水墨人物方面,能把線條運用得如此嫻熟,我是滿意的;此外,在藝術和佛教文化結合方面,我并非以畫論畫,而是將呼吸、血液融入其中,試圖畫出新的世界,這也是我滿意的。
希望到知名寺院巡展
記者:我注意到,你這120多件作品中,有一些畫是用陶瓷作為載體的,還有少量的瓷瓶。這也是你的藝術嘗試嗎?
張偉:我沒想過要在瓷器上作畫,有一次無意中在景德鎮做了下嘗試,讓我很震驚。你知道嗎,瓷板畫,你先是在泥土胚上畫畫,這時候是沒有顏色的,然后經過一道道工序,從火爐里取出來,成了青花。這個創作充滿了期待感,所以我做了很多瓷板畫的嘗試。
記者:深圳的展覽結束后,有沒有更長遠的打算?
張偉:有,希望能在全國知名寺院里巡回展覽,宣傳中國畫藝術、瓷器文化和佛教文化。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