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大熱海外場館 書畫作品熱度不減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10-30]
世界口味因中國而易
——中國藝術品大熱海外場館
作者:黃輝
9月的紐約亞洲藝術周并未產生出人意料的天價藝術品,總體成交額也無法與國內火爆的藝術品交易相提并論,但中國藝術品在美國市場上的比重和受關注程度引人矚目。也許亞洲藝術節暗示了這樣的信號——中國藝術品交易在世界的比重將會越來越重,而世界藝術品交易商和藏家的口味也在因中國而改變。
中國書畫交易在中國內地的勢頭強勁,影響力正在透過港澳臺地區,向更大的范圍延伸。在這次藝術周期間,紐約蘇富比避開當前中國國內市場占主導地位的近現代書畫,另辟蹊徑,舉辦中國古代書畫拍賣專場。這一板塊的專場拍賣在蘇富比擱淺多年,今年秋季再次舉辦中國傳統書畫專場,共征集了83幅書畫作品,大多為明清時代的繪畫,也有少量近現代作品,其中包括董其昌、董邦達等市場熱門畫家的作品。該專場總成交額為646.7萬美元,遠遠超過此前的估價。
蘇富比推出的中國藝術品常設專場——中國陶瓷藝術及其他工藝精品,400多件拍品總成交額2270萬美元,在估價范圍內,但全場成交率不足50%。早期青銅器專場也是蘇富比拍賣的重頭,成交也并不樂觀,其中的重點拍品為一件商代青銅獸面紋方彝,估價為150萬至250萬美元,但最終流拍。反而是一尊小型銅鎏金觀音造像拍出了102.25萬美元的高價,成為了全場拍賣的最高價。
相比蘇富比而言,紐約佳士得推出的兩個專場拍賣引人注目?!俺螒盐断螅涸S漢卿珍藏”拍賣專場的總成交額為1300萬美元。一件朱熹的草書手卷拍出了176.25萬美元的價格。另外一件清代和闐白玉俏色翠玉瓜跌綿綿把件配隨形紫檀盒,估價10萬至15萬美元,成交價為142.65萬美元。另一個私人專場——重要歐洲私人珍藏玉雕,也取得不錯的成績。比如,其中的一件清乾隆時期的白玉瑞獸水丞,估價12萬至18萬美元,成交價為209.85萬美元。
市場上的中國藝術品熱推動了美術機構的展覽活動,其中,表現最為活躍的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亞洲藝術周期間,推出以“17世紀中國的藝術革命”為題的特別展,展出香港至樂樓所藏的明代遺民書畫精品。展覽將視點集中于明末清初這樣一個時代變遷、藝術風格變化的節點,展出了黃道周、弘仁、八大、石濤等明末清初藝術創新大師的杰作,為海外參觀者展示了處于明末清初變化中的中國書畫藝術。
除了進一步推廣經典的古代書畫作品,大都會博物館最近推出傅抱石大型藝術精品展,由該館與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共同合作舉辦,展覽的作品分別由南京博物院和美國收藏家鄧世勛提供。展出作品約90件,囊括傅抱石各個時期的代表作,是最大型的傅抱石海外作品展之一。本次展覽目的在于,以傅抱石作為一個個案,向美國觀眾全面介紹20世紀中國傳統美術向現代轉型的時代特征。
除此之外,紐約大大小小的中國藝術品古董店也在藝術周期間推出名目繁多的中國藝術品銷售展,其中涉及到的藝術品類不僅有在西方中國藝術品市場占主流的瓷器、玉器、鼻煙壺,更有被中國藏家忽略的外銷畫、絲織品、民俗器具等。
從海外中國藝術品交易情況來看,書畫作品在國外的熱度不減,但購買者趨于理性,相對而言,品相不錯的青銅器、玉器和早期瓷器仍難出現高價。雖然沒有出現高價拍品,但中國藝術品的海外購買和追捧熱度不減,藝術節驗證了中國藝術品需求市場的擴大,也代表了中國藝術品市場購買力群體和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
就中國藝術品市場爆發式的發展,《華爾街日報》曾有文章報道稱,“中國的部分藝術收藏家正逐漸步入世界頂級藏家的隊伍”,但實際上,中國藏家關注更多的還是中國本土的傳統藝術品。
據統計,中國買家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購買中國繪畫作品消費近40億美元,這一數字比蘇富比和佳士得在2010年印象派、現代主義和當代藝術3項主要拍賣的總額還要多?!霸诓痪玫膶?,中國的水墨畫很可能比畢加索的作品賣得還貴?!碧K富比藝術學院新興市場方面教授Lin-Hill如是說。
面對中國藝術品巨大的購買力,國際藝術市場盡最大努力,以迎合中國市場的需求。其實,真正促使這種變化的原因在于,巨大的利潤迫使他們不得不改變營銷策略。而那些真正能夠掌握中國市場的經營者就能從中獲得巨大利潤,密蘇里的藝術商比爾·凱利就是其中一位,他在4年前以110萬美元購買一件清代瓷器,再次售出時,作品價格是購買時的3倍。
其他一些海外商人、藏家也在探究一些直到現在也沒有被中國藏家重視的藝術品,比如攝影作品和刺繡。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