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談藝術節:社會價值常常被人們低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10-19]
在當今時代,文化不僅是城市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種核心力量,植根于一座城市的藝術節則向我們清晰展示了藝術創造力怎樣將創新趨勢帶入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昨日,第13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論壇暨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第48屆文化講壇在滬舉行,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國際知名藝術節總監和演出經紀機構、協會主席聚首共論“藝術節的現實與夢想”。
藝術節是經濟的發動機
文化唱戲,經濟搭臺,要論藝術節的發展自然離不開經濟議題。國際演藝協會的董事會主席蘇珊·斯托克頓開門見山地表示:“藝術節應該代表當地最好的投資機遇。 ”她認為,當今國際社會正經歷著快速的經濟變化,作為一個優秀的藝術管理者,必須不斷找到新的方法來發揮藝術節最大的經濟潛力。比如,歷史最悠久的愛丁堡藝術節今年就特別安排了中國藝術家的表演環節,蘇珊認為藝術節充分利用藝術資產作為文化大使,為贊助伙伴提供了滿足某種戰略利益的機會,這表現出了管理者對國際政治和經濟的敏銳。
與愛丁堡藝術節分庭抗禮的愛丁堡藝穗節,因完全不設門檻的親民特色,在與官方藝術節長達50年的良性競爭中,已成長為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藝術節。藝穗節執行主席凱西·米蘭德透露,藝術節所有的表演者都是不受邀請也沒有經濟上的報酬,而是自發來參加演出的。唯一的回報就是他們將接觸到那些來尋找下一個巨星的各國媒體。 “正是這種氣氛年復一年地吸引了廣大演員及觀眾匯聚藝穗節。 ”最令人驚訝的還是藝穗節與投資不成正比的經濟產出,“2011年我們僅從媒體獲得的收益就達到600萬英鎊。 ”凱西表示,藝穗節還帶動了愛丁堡的旅游產業,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成為當地經濟的一個支柱。
藝術節要挖掘城市潛力
鹿特丹節慶中心總監約翰·默爾曼指出,充分認清和利用城市的特征對于藝術節的成功至關重要,“有時候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的想法是一樣的,他們都需要一種真正的、特殊的體驗。 ”他介紹說,當他們嘗試把音樂會從音樂廳搬到某個標志性建筑里,地鐵站,甚至是在空中舉辦,觀眾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了。
比利時弗蘭德斯國際藝術節總經理簡·布里爾斯也提到,在比利時更廣大的受眾群不是在布魯塞爾,而是在周圍的鄉村。 “我們在比利時做過一個調查,只有17%的比利時人去過一次經典音樂會,藝術節的意義就在于我們可以走出音樂廳,走出傳統的音樂場所,每年我們都會去60個鄉村,然后要求那里的組織和我們一起在村莊里面表演傳統音樂會。 ”
1999年問世的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創伊始就把自己定位為 “人民大眾的節日”。而自2000年首屆以來的 “相約北京”聯歡活動,也同樣把自己命名為“人民的藝術節”。這看似偶然的相同主題,卻有著深層次的內涵與思考。 “因為這兩大藝術節,誕生于中國最大的兩座城市,從創始之初就是旨在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大眾藝術節,而非過于專業化和受眾面狹窄的小眾藝術節。 ”曾參與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和“相約北京”聯歡活動創辦工作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宇表示。
藝術節被忽略的社會價值
“除了提供娛樂之外,我認為我們忘記了藝術節在社會當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所帶來的社會價值常常被人們低估。 ”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主席,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潘傳順犀利地指出,“藝術節是激發一個社會認同感和文化表達的重要平臺,而這在今天的亞洲特別重要,我們仍然在探索我們的文化詞匯和身份認同,我們深受西方古典藝術和流行的影響,我們設立藝術節的時候就是尋找有名的西方藝術家來表演,如果我們僅僅呈現這樣的藝術節,久而久之我們的節慶活動將變得與我們的社會毫無關系。 ”
國際藝術經理人協會首席執行官阿索·斯萬斯通·哈里森也強調,藝術節對于社會凝聚力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在英國倫敦皇家愛爾伯特音樂廳舉行的為期兩個月的英國廣播公司逍遙音樂節上,你可以看到這種景象:幾乎每天晚上都有5500人出席觀賞,演出時全場鴉雀無聲,卻彌漫著一種特殊的氣氛,似乎在做一件不尋常的極其有趣的事情。 ”阿索強調,藝術節管理者的責任就是要提供給表演者和觀眾這種相聚的機會,而這個與教育背景和經濟能力都沒有直接關系。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