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評:誰來約束文物鑒定專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10-18
      2011年國內書畫成交200億元,其中偽作成交近100億元。近期,徐悲鴻大師之子徐伯陽被指為某拍賣公司2010年春拍拍品徐悲鴻油畫《人體蔣碧薇女士》亂鑒定。事實上,近年收藏界因“專家鑒定”與“家屬鑒定”所引發的問題最顯突出,對投資者的利益造成較大傷害,給市場造成不小的混亂。

      正確看待文物鑒定之


      專家的頭該由誰來剃?

      由于藝術品拍賣是個新興市場,在很多方面先天不足,專業鑒定人才極為匱乏便是其中之一。于是,許多公司紛紛請一些博物館專家為拍品掌眼把關,當前“專家下?!爆F象已十分普遍?!皩<蚁潞!北緹o可厚非,但由于行業競爭日益激烈,拍品征集越加困難,許多公司便開始靈活應對,降低門檻。專家此時何去何從?是為買家負責嚴把真偽關,還是對贗品視而不見,認假做真?不幸的是,許多專家隨波逐流,向市場低頭了,最終導致大量偽作混跡于市,登上大雅之堂。不少投資者因盲目相信專家鑒定,叫苦不迭。2011年國內書畫拍賣成交額將超200億元,保守估計,成交偽作近百億元。市場之所以贗品率居高不下,可以說專家難逃其責。那么,誰應該為這些數目可觀的贗品流向市場負責?個別專家在此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他們對沉淀在藏家手中的偽作應承擔多少責任?

      伴隨著市場的興盛,含有強烈功利色彩的有償鑒定也應運而生,專家成為市場的香餑餑,是各種形形色色的有償鑒定的主角。不少專家忙于走穴,經常馬不停蹄地參加社會上的有償鑒定活動,儼然變為一名社會活動家。有償鑒定使專家放寬標準、顛倒黑白,低檔贗品成為專家眼中的“寶貝”,偽作搖身一變成為“名品真跡”流入市場。有些專家還親自出面在媒體撰文為拍賣公司的重量級拍品宣傳鼓吹,由于心存私念,指假為真、網開一面的現象時有發生。如市場上拍賣的某件古代書畫作品明明克隆自海外某大博物院藏同名真跡,卻被專家視為真跡以6000萬元拍出,可謂荒唐至極!有些專家由于步入市場,身在“江湖”,不可避免地在鑒定時摻雜了公司或個人私利,導致違心鑒定屢屢發生。因為以他們的水平能力,實在不該出現此等業余的判斷失誤。所以,專家忙于走穴、鑒定,過多參與市場經營活動,對當前市場的混亂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任何行業都存在職業道德,藝術品鑒定也不例外,特別是在當前國內藝術品市場行情異?;鸨慕裉?。這就要求從事藝術品鑒定的專家,不為金錢利益所惑,嚴格恪守職業道德,不做市場投機者的幫兇。當前確有不少專家,為一己之利濫開證書、濫題跋語,利用自己的聲望誤導投資者。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假“金縷玉衣”案,就被一些見利忘義的專家“估價24億元”。還有某些專家毫無主見、人云亦云,這種不負責任的事情近年屢有發生。因此,強調職業道德對混亂紛雜的藝術品鑒定行業顯得殊為重要,它不僅能有效地抑制投機、凈化市場,對整個鑒定界良好社會形象的樹立也大有幫助。

      在藝術品市場化的今天,專家越來越多地介入市場,應該說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專家在市場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是否應該過多地參與市場經營活動?專家在從事鑒定時能否保持客觀、公證、中立,是否能夠不受團體與個人利益的影響與左右?當專家的行為出現明顯偏差與錯誤時又由誰來約束專家?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值得有關管理人士深思,正如藏界俗話所說——專家的頭誰來剃?給人們帶來很大困惑。當前,專家在市場中扮演的角色十分尷尬,被許多風波與錯鑒卷入其中,不由得讓人們對專家另眼相看。所以,呼吁相關的法律建設,加強對專家行為的監管與約束,顯得至關重要。作者:牟建平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