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克拉克瓷當年的盛世:如同今天美國產的Iphone4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9-22



    明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作為景德鎮最早形成的一種規?;耐怃N瓷品種,具有鮮明特征,它是有指向性的外銷瓷,在國內發現極少,幾乎不為中國百姓使用。這類風格特異的外銷瓷,延續燒造時間較長,產量也較大,這在景德鎮燒造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早在明代,中國產的克拉克瓷如同今天美國產的Iphone4一樣,風靡全球?!本暗骆偺沾煽脊叛芯克彼L江建新用如此風趣的語言描繪了克拉克瓷當年的盛世。

      何為克拉克瓷?

      克拉克是源于1602年荷蘭人在馬六甲海峽捕獲一條葡萄牙克拉克(carraca,英語拼寫Carack,荷蘭人寫成Kraak)帆船,船上裝有10萬余件明萬歷時期的青花瓷,1604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拍賣,由于此類青花瓷器有其特有的開光構圖形式,裝飾風格特征明顯,故歐洲瓷學界將這類風格相近的青花瓷統稱之為“克拉克瓷”。

      日本學界則將此類風格的瓷器稱之為“芙蓉手”。我國學界則根據歐洲人叫法,稱其為“克拉克瓷”。

      日前,隨“珠山溢彩———景德鎮明代御窯出土瓷器精品展”來瓊的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江建新,曾參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陶瓷下西洋———早期中葡貿易中的外銷瓷》專題研究課題組,主攻景德鎮生產的克拉克瓷。

      江建新介紹,景德鎮地區生產的克拉克瓷的造燒年代,大約興燒于距今400年前的明代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到了清代順治年間基本停燒。從傳世與出土的克拉克瓷來看,常見品種有碗、盤、杯、瓶、小罐、軍持等,其中盤最為常見。盤的紋飾一般在器物內壁的口沿部分飾一周大小排列有序的開光,大開光內多飾以花草、蟲蝶、雜寶等;小開光內飾以纓絡、綴珠、萬字、綿紋、幾何紋等。盤心圓圈內飾有石山樹木、池塘禽鳥、水榭亭閣、仕女人物、花盆小景等。這種布局飽滿,分層構圖的獨具特色的裝飾形式,被視之為克拉克瓷典型風格。

      為了幫助眾多藏家更好地辨識克拉克瓷,江建新仔細介紹了克拉克瓷的特征,一般說來,克拉克瓷盤的花紋,有三層:一層以盤心為主體紋樣,所繪為水禽蓮池、庭院小景;二層內壁為次主體紋飾,所繪開光連瓣形;三層為口沿,邊飾涂以青料一圈。

      具體說來,克拉克瓷盤心所繪主體紋飾,如蓮池水禽、人物山水、盆景堆、花園小景、麒麟瑞獸、花卉蟲蝶等,這類紋飾是中國繪畫中常見題材。

      江建新認為,克拉克瓷這種多層繁縟,開光分隔構圖形式,當取源元青花的構圖形式,即元青花蓮瓣雜寶(八大碼)紋樣,以及伊斯蘭陶瓷的繁縟茂密特征,克拉克瓷理應是東西文化溶匯交融的產物,更是適應外銷需要而產生,指向性銷往歐亞大陸的瓷器。

      江建新認為,克拉克瓷有其特殊的裝飾風格,其銷售對象有一定的指向性,是為適應歐洲大陸市場及審美需要而燒制的??死舜裳b飾的構圖形式受到伊斯蘭陶瓷影響,其紋飾包涵有中國佛教和中國繪畫題材內容,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佛教和中國傳統繪畫題材相結合的產品,在中國陶瓷史上有其特殊的標志性意義,是16-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和陶瓷貿易實物見證。

      克拉克瓷的經濟屬性

      江建新說,明晚期景德鎮外銷瓷窯場規模宏大,外銷瓷生產空前活躍,這與晚明時期國庫空虛,朝廷急需征集兵餉平定戰亂有關,這一時期景德鎮地區相對安定,是當時一個為明帝國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都市,克拉克瓷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燒造的。

      明代中后期以后,白銀成為帝國的通行貨幣,而此前白銀一直是中國的稀缺物質,為了應付急劇增加的白銀需求,帝國只有將眼光投向海外。隆慶元年(1567年),明廷開放海禁,“準販東西二洋”,宣布位于東南沿海的福建月港對外開放,準許該港對東西洋進行貿易。這里成為中國民間商船請引、集中、盤驗放行的唯一合法航點。月港對外貿易口岸的確定,以及隨后1602年東印度公司成立,推動了中國國貨的大量外銷和舶來品進入國內,大量的白銀開始流入中國,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大量出口。

      景德鎮瓷器自然成為帝國換取白銀的重要物資,成為當時月港對外輸出的大宗商品,據載“瓷器自饒州來,福建鄉人自福州販而之安海,或福州轉入月港,由月港而入安平。近來月港窯仿饒州而為之,稍相似而不及雅”。

      景德鎮在這一社會背景下,生產了大量外銷瓷,以滿足明廷需要。成書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王士性《廣志繹》載:“浮梁景德鎮雄村十里,皆火山發焰……徧國中以至海外夷方,凡舟車所到,無非饒器也”,由此可以看到當時景德鎮瓷器生產及外銷是極為興盛的。

      景德鎮這個在當時相對安定的江南小鎮,在北方戰亂不息,內陸市場蕭條的情況下,向海外銷售產品成為當時生存的唯一途徑,從而成為晚明社會里一個碩果僅存的為帝國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都市,成為中世紀中國最著名的瓷器手工業城市。

      不僅如此,近年來陸續發現燒造克拉克瓷的窯址有觀音閣、御廠遺址、珠山西路、十八橋、賽寶坦、花園里、劉家弄、蓮社路(原藝術瓷廠)等十余處,印證了晚明時期景德鎮外銷瓷及克拉克瓷生產興旺情況,而從傳世17-18世紀日本、中東、歐洲大量仿景德鎮克拉克瓷來看,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克拉克瓷廣闊的外銷市場和深遠的影響。

      如此一來,明廷開放了海外貿易,急需巨額兵餉和白銀,由此刺激了景德鎮陶瓷外銷,克拉克瓷正是為了迎合空前活躍的外銷瓷市場需要而生產的,其典型的經濟屬性,既為其贏得了全球市場,又讓其作為中國手工藝的代表風靡全球。

      西沙航路上的克拉克瓷

      既然是一款典型的外銷瓷,那么海上絲綢之路上注定少不了克拉克瓷的身影。

      事實上,連續多年的西沙水下考古發現,也佐證了這一點,不僅出水了景德鎮產的克拉克瓷,還有大量福建一帶窯口生產的克拉克瓷。

      從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沉船資料看,如1613年“白獅號”(Witee Leeuw)沉船,1615年“班達”(Banda)號沉船,1630年“圣·康卡羅”(San Concalo)號沉船,1641年“康塞普森”(Conception)號沉船等,均發現有大量克拉克瓷。

      1635年7月3日巴達維亞行政長官寫給大員東印度公司主管的信中謂“瓷器的市場已經形成,特別是那些大中型盤、瓶和壺。在荷蘭和法國,對它們的熱愛與日俱增。這里記錄的是1634年7月抵達的一批瓷器,包括219077件不同類別的器物,此外還有52個桶和編織籃里背著75件塞有填充物的瓷壺”,其中不乏克拉克瓷。

      如今水下考古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可靠的信息:1600年沉沒于菲律賓海域的西班牙指揮艦“圣迭戈號”和1613年沉沒于大西洋的“白獅號”沉船內,都打撈出兩類的克拉克瓷,有專家指出該批克拉克瓷為福建漳州地區所產。

      據了解,福建漳州地區在宋元時期即有較發達的瓷業,產品也多外銷。明中、后期,漳州的月港成為最大的民間對外貿易港,刺激了漳州地區窯業的生產,以平和縣南勝、五寨地區為中心的窯場迅速崛起,或模仿景瓷或根據海外風習定燒,外銷是其生產目的,目前已知海外以東南亞和日本為多,東非也有(如著名的埃及福斯塔遺址就出土有漳州窯瓷片)。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