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中國藝術品“十億元時代”將是泡沫破滅之時?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9-18
      上世紀80年代末,沉寂已久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重新蘇醒。從那時起到出現價格億元的藝術品,用去了20年時間;而從1億元拍到5億元,只用了2010年一年就完成了。一些投資界和收藏界人士預言,中國藝術品的“十億元時代”將在3~5年內到來。還有人進一步認為,十億元時代將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從混亂、蒙昧向理性、學識轉變的標志點,也將是所謂“傳統收藏”的回歸。

      三五年一轉手

      收藏成了“擊鼓傳花”

      《誰在拍賣中國》的作者吳樹稱,對于收藏者來說,2010年可以視作中國傳統收藏的“末年”,“老的收藏主體被邊緣化了,拍賣場上越來越多的新面孔。那些老的收藏者還有傳統的收藏精神,新的這些往往沒有?!?br/>
      有收藏家說,如今每次大拍,看到的幾乎都是不同的人群,“一波波的都不一樣,原來在場子里轉一圈,基本大家都認識,但現在都是生面孔。認識的那幾個,也都在后排或者角落里坐著不出聲?!?br/>
      在很多“老”收藏者看來,進入市場的新買家和他們的收藏態度完全不一樣?!皞鹘y”的收藏觀念,講求鑒賞、把玩、陶冶,靠的是文化、學識和品味,而這些新軍,更樂于借助金錢的力量。他們是許多高價拍品的新主人,“對錢不敏感”是這個群體很多人的共同點。傳統的收藏觀念欣賞長久的保存和世代的傳承,而新軍們普遍的心態是“快進快出”?!耙话銇碚f,一件東西在拍過之后5年左右重新上拍,都可以算是比較正常的?!币患遗馁u行的藝術總監說。但實際上不少藝術品轉手的速度還不需要5年時間。

      與傳統收藏相比,中國當下的藝術品屬于“投資型”驅動。在股市、樓市調整,制造業利潤率下降、通脹高企等綜合因素作用下,藝術品市場成為大量尋找出路的資金的最佳避風港。

      “資本穩贏”只是暫時

      高潮過后必是尸橫遍野

      從投資回報來看,這種資金投向自有其道理:去年,徐悲鴻拍出1.71億元的《巴人汲水圖》,相當于在61年的時間里價格暴漲了100多萬倍;而齊白石的佳作,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時不過四五萬元一平方尺,但若以今年拍出超過4億元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作為參考值,十年間,價格上漲也以千倍計。即使以劉益謙分次收入這件作品的價格而論,回報也是翻了幾個滾。今年僅保利春拍便有兩件拍品成交價過億,118件作品過千萬,可見“天價拍品”已經是正?,F象,而非“新聞話題”了。

      2010年11月中旬舉行的中國民間收藏文化創新論壇上公布的數字顯示,自2004年以來,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年回報率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為20%,已經超過風險系數較高的股票和房地產。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個人財富增長最快的金融、房地產、能源、高科技等領域,成為中國藝術品購買的主體。但業界人士認為其潛能仍遠遠沒有被挖盡。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國強就認為,中國最富有階層,還有九成沒有進入藝術品市場,而且頂級藝術品,在藏家手中還有一定數量,許多并沒有在市場上露面。專家預計,中國拍賣市場今年將有望沖刺1000億大關,而藝術品交易總規模將達到3600億人民幣。若果如其言,比起《2010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中統計的2010年我國藝術品市場交易1694億元的總額,幾乎是翻了一番。同時從2009年到2010年,交易總額已經增長41%。

      談及收藏者的典型形象,今人常常論及的例子,有張伯駒、有天一閣。這些藏家以文化傳承為樂、為責任,雖藏品價值連城,但并不以“變現”為目的。但資本市場則不同。有拍行人士指出,資本逐利有激情,但難有長性。因此高潮過后,必然是尸橫遍野。吳樹也認為,在“資本穩贏”的大背景下,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目前就是一種“擊鼓傳花”式的博弈,“接最后一棒的會很倒霉”。

      中國藝術市場話語權在國人手中?

      其實參照蘇富比、佳士得

      吳樹說,現在大家都在談中國的藝術品金融化。雖然現在談“化”還為時過早——根據一般的認識,5%以上的藝術品進入金融運作才能稱為“金融化”——但藝術品進入金融市場,是必然的規律。藝術品金融化并無過錯,不僅是市場的要求,也可以在一定階段內“鎖住”一部分流動性,有利于整個金融市場的良性運行。但目前國內的“金融化”模式仍處于很不規范的格局中,“不久前一位老前輩給我打了個電話,說感覺中國現在很像日本上世紀80年代的樣子”——那一時期日本公司買入了大量西方藝術品,但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和藝術品市場的調整,很多藝術品至今仍未能回到當初日本人付出的價格水平。也有人反對將中國當下的藝術品投資熱與日本相比,“當時日本人買的主要是西方藝術品,對于這些藝術品他們沒有藝術評鑒和價值認定的話語權,但現在中國投資者買的主要是中國藝術品,我們有話語權”,西泠拍賣的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但吳樹認為,這種說法仍有待商榷:“對中國藝術品我們有定價話語權?還不都是在參照蘇富比、佳士得?另外即使定價權在自己手里面,又能說明什么?能保證在市場上流動的、受追捧的,都是真正的精品嗎?”

      通常而言的“收藏”,其實可以劃分為幾種類別:學術類的、裝飾類的和藝術類的。而能夠進入投資領域的,主要是藝術類的收藏品。而對于什么是“藝術品”,則需要嚴格和專業的鑒定。就中國藝術品而言,外國人看重銅器、三彩、雕塑、佛像,而中國買家更喜歡名畫、宮廷御用品、犀角玉器等。對于中國的上億收藏者來說,其中許多人的藏品作為個人把玩和興趣愛好是很有價值的,但要想進入交易市場,則并不容易。

      在當下藝術品交易市場中,“比對法”常常被使用。很多人認為,與同時期的西方藝術大師們相比,中國大師們的作品價格仍然偏低。但這種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如何確保中外大師屬于“同一級別”?二是在藝術品市場上,“國際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而現在很多拍場上,爭搶一件拍品的都是中國人自己,甚至遠在歐美的拍場中,也往往出現七八成面孔是“黃皮膚的中國人”的局面,這種被西方媒體稱為“瓷器愛國主義”的行為,從投資角度而言其實有隱憂。

      “十億元泡泡”破裂

      真正的收藏者復蘇?

      中國藝術品市場這些年來也經歷了多次起伏:2003年秋天,中國水墨畫出現了大崩盤,100萬元的藏品,僅僅半年時間,價格就掉到了40萬左右,而當代藝術品投資則開始欣欣向榮,價格飆漲,但數年之后,“F4”們的作品也經歷了流拍之類的窘境,而對當代藝術作品價格的“泡沫”之聲也從未中斷。不過幾年之后重新回頭再看,發現這一領域中那些技法突出、創意驚人的藝術家的作品,仍舊坐穩了市場一線的位置。

      臺灣收藏家徐政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投資當代藝術品是投機,如果碰對了,可以翻幾十倍上百倍的價錢,但是買對了也不簡單,是一個大學問。而買古董是投資,只要買的是對的,就很安全。但由于信息透明,想用它做短線投資,買進賣出賺大錢,也不容易,比較適合長期投資。如今收藏已經變成資本市場,古董商和畫廊都需要雄厚的資金實力,專家也要有真才實學,這也是規范市場的必須。

      一位長期為北京數家拍賣公司提供藏品信息的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資產超過1億的人士或家族,北京有8800人,上海有8700人,廣東也在8000人以上。這些人是拍賣公司潛在的客戶群體,“錢其實不是問題,但很多買家希望看到一個讓自己不會太不放心的市場”。從目前中國內地的收藏交易市場來看,仍處于“自由競爭”階段,拍賣公司數量極多而不規范。而從世界收藏市場的發展規律來看,大的拍賣公司、藝術機構進入穩健上升的軌道,而高水平的藏家和私家藝術機構、交易場所也達到相當數量的時候,收藏市場才有望進入一個規范發展的時期。

      “市場還得往上走一段”,一位專注于收藏某位現代人物畫家作品的廣州藏家稱,“但是就算接下來市場回調了,也只有好處沒壞處。它把目的不單純的人洗出去,剩下的就是態度端正的人了”。他自言自己這些年的收藏與其他一些人相比,“升值”的速度并不是最快,但玩成了行內公認的研究這位畫家的行家,對畫家、對藝術、對文化的推動,起了一些作用,“這些畫我不打算賣。玩收藏不能光想著賺錢,更重要的是要想想能通過收藏做些什么事情?!眳菢湟舱J為,中國藝術品跨入“十億元時代”之時,也是這一波“泡沫”將破的時候,但是他“不悲觀”,因為這將預示著“真正的收藏者將復蘇”。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