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對中國傳統畫廊體系的啟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9-15]
《藝術報》最近的一篇文章顯示,根據非營利經銷商聯合會Cinoa(Con-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Négociants en Oeuvres d’Art)的研究發現,藝術博覽會(藝博會)、拍賣業務及在線媒體正在取代傳統畫廊模式,成為全球藝術界的主要收入來源。
研究報告稱,盡管很多畫廊還在賺取利潤,但大部分都來自藝術博覽會的銷售。正如《藝術報》顧問兼特約編輯András Szántó所評論的,“博覽會很好地揭示了畫廊體系的結構性弱點?!?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如要更好地服務于無法經常光顧畫廊的當地客戶,藝博會或在線媒體能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除了藝博會和在線媒體外,許多藝術家如今選擇和拍賣行直接合作,展示他們的作品。比如,在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前不久,英國藝術家Damien Hirst繞過與其長期合作的畫廊,并通過在拍賣行完整展示其作品——“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獲得了超過2億美元的收益。
《藝術報》的文章還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藝博會的迅速發展并非受西方市場所驅動,而是受亞太市場的增長所致。例如,香港國際藝術展( Art HK)近年來已被公認為是亞洲乃至全球領先的藝博會?!毒諅髅健吩缧r候曾報道,2011年的Art HK吸引了來自全球38個國家的260個畫廊,并受到了國際經銷商和亞洲新收藏家的青睞,是香港當代藝術有史以來最大的展示。巴塞爾藝博會在今年5月收購了Art HK 60%的股份。
《精日傳媒》認為,拍賣業務、藝博會及在線媒體等新商業模式的增長也反射了中國畫廊傳統體系相對較弱的一面。根據有關機構的不完全統計,截止到今年5月,中國重要大中城市共有約1512家正規畫廊,其中北京地區有605家,占40%,上海地區有273家,占16%。然而,中國的很多畫廊始終停留在傳統的經營模式,缺乏有效的市場推廣能力。正如藝術北京執行總監、策展人董夢陽描述的那樣,“這是藝術市場上最低級的交易模式?!?br/>
隨著傳統畫廊體系在中國逐漸改變,新的商業模式也正接受著市場的檢驗。如今,“藍籌股”藝術家包括蔡國強、曾梵志和岳敏君等已選擇更緊密地和公立或私立博物館合作,并更多地和策展人及諸如Fran ois Pinault這樣的大收藏家直接聯系?!毒諅髅健酚^察到,尤其是在資助方面,一部分藝術家喜歡更直接的關系。
相比于西方國家的畫廊制度,中國的畫廊體系缺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繼承。盡管中國的畫廊體系仍處于起步階段,但一些重要的中國藝術家已找到了一個走到藝術界前列的成功方式,那就是和博物館、雙年展、全球收藏家及拍賣行直接對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