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家:范曾的畫不具藝術核心價值 我們都不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9-13]
范曾的“天價”不是一個藝術現象
專家觀點
■范曾的畫并不具有藝術核心價值——創造的質量,只有外行追捧
■范曾不可能成為一位重要的藝術家,他僅僅是在這一時期被賣得很貴而已,而這包含了許多人為炒作的因素
■“范曾事件”的后續效應會持續發酵,最終“天價”泡沫遲早會破滅,代之以有序、穩定、客觀的常態
■一些不良現象的確存在,但是,它們只是非常枝節的問題,只是表象,甚至不值得去關注和談論
本報于8月15日至17日期間,在北京獨家專訪了多位美術理論家、美術批評家以及畫家,學者們就當下中國繪畫的宏觀面貌和細節問題闡述了各自的觀點。今日,作為“重估中國當代繪畫”系列報道的首篇,本報將從“范曾事件”切入,剖析該事件與當下中國繪畫現狀的關聯,發掘美術界對該事件的真實態度,從而了解美術界真正關注的問題是什么。這一切入點將有助于進一步探討藝術與市場的關系、傳統的革新與繼承等話題。
“范曾事件”引起社會普遍關注,孰是孰非爭論頻起
“范曾訴郭慶祥名譽侵權案”于今年6月一審宣判,但是,“范曾事件”并未因此落幕。記者在百度網上搜索“范曾事件”,共有接近58萬條結果,顯示出該事件在公眾層面引發了高度關注。事件發生于2010年5月,《文匯報》“爭鳴”欄目發表了一篇由收藏家郭慶祥撰寫的署名文章 《藝術家還是要憑作品說話》,文章批評當下國內有些畫家 “流水線作畫”,不講求藝術品質,大量復制自己的作品。其后,該欄目又發表了畫家謝春彥的《錢,可通神,亦可通筆墨耶? 》一文。兩篇批評文章雖未點名,但卻觸怒著名畫家范曾,范曾隨即將郭慶祥、謝春彥以及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告上了法庭。這是當代中國書畫史上首次因書畫批評而訴諸法律、將批評文章作者告上法庭的事件。
2010年12月,郭慶祥再度通過媒體批評范曾,并在博客上以 《我有范曾流水線作畫的證據》為題公布了范曾作畫時的三張照片。范曾的學生崔自默表示,他拍攝這些照片是為了贊揚范曾精湛的繪畫技巧。今年4月22日,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此案。原告指文章充斥“侮辱詆毀”,而被告稱文章針對書畫界浮躁現象提出批評。 6月8日,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郭慶祥敗訴,判決書認為郭慶祥文中通篇對范曾的詩、畫、書法、作畫方式及人格分別作出了貶損,如“才能平平”、“逞能”、“炫才露己”、“虛偽”等,造成其社會評價的降低及精神痛苦,其行為已構成對范曾名譽的侵害。同時,因郭慶祥曾收藏范曾作品,二人的交易行為中存在商業利益,故郭慶祥稱其文章為純粹的文藝評論的觀點,法院不予采信。對于范曾的訴訟請求,合理的部分,法院予以支持,不合理的部分,法院予以駁回。郭慶祥須向范曾書面道歉,并賠償其精神損害撫慰金7萬元。 6月13日,郭慶祥在北京召開媒體見面會,表示“流水線作畫”打敗了藝術批評,稱將繼續上訴。
一審判決結果在學術界引發大討論。 6月23日,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媒體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與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了“范曾訴文匯報、郭慶祥侵害名譽權案一審判決研討會”,與會學者圍繞“文藝批評、學術爭鳴和名譽侵權界限”的主題展開討論。批評家朱小鈞在會上發言表示,今天的文藝批評完全封閉化,成為藝術生產各個利益鏈條的重要環節,各種研討會上很難聽到真正批評的聲音,而這個案件的判決結果對藝術批評造成更大的傷害,使真實的批評更加困難。 8月,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和上海市法學會民法研究會也在上海主辦了“文藝批評、學術爭鳴和名譽侵權的法律界限”研討會,專題討論 “范曾事件”,出席會議的學者大多對判決結果提出了質疑。
至記者截稿前,“范曾訴郭慶祥名譽侵權案”二審已于9月6日下午開庭審理。二審辯論,雙方代理人重點圍繞 “范曾是否存在‘流水線作業’的事實”、“貶損是否等于侮辱”、“郭慶祥是否有主觀惡意”、“范曾的社會評價是否降低”等方面進行。近日法院將作出二審宣判。
范曾這類的畫家并不在我們的視野之內,我們更關注藝術本身向前運轉的情況,更加注意藝術語言的問題,總而言之,那些具有建設性的東西才是我們視線的焦點
“范曾事件”擾擾攘攘持續至今,美術界內部究竟如何看待這一事件?熱門人物、熱門話題,就是中國繪畫現狀的縮影嗎?畫作拍出“天價”的大師能夠被視為畫壇的中流砥柱嗎?著名美術理論家、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委員王志純,著名工筆畫畫家、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齊鳴,著名美術批評家、《美術文獻》雜志執行主編付曉東,分別就以上問題給出了答案。
付曉東是獨立策展人,同時,也是一位具有自覺批評意識的青年批評家;她學國畫出身,如今卻以先鋒的當代藝術作為研究領域;她承認國畫是自己的根基,但又尖銳地批判國畫創作暴露出的種種問題。付曉東發表過許多美術批評文章,更常常為媒體撰寫專欄,對當今美術界的各種現象、事件有著自然而然的監測心理,但是,談起熱鬧一時的“范曾事件”,她卻坦誠地表示,范曾及其作品并不是她所關注的范圍。
“我是學國畫的,也曾經在美院的國畫系教臨摹和創作實驗的課程,但我們從來都不看范曾的作品,更不要提對他進行研究。 ”付曉東說,流水線作畫是在生產產品,但沒有創造性。 “范曾的畫并不具有藝術核心價值——創造的質量,只有外行追捧。關于‘范曾事件’的討論,起初是因為他與郭慶祥的官司問題,藝術批評成為違法行為,批評意味著走上犯罪的道路,需要賠款和坐牢。這使藝術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作為一個美術批評者,我不能完全置身事外。 ”
付曉東打了個比喻,“如果說蓋房子,那么有的房子一看就是批量生產的行活兒,而有的房子則是建筑師投注了創造和探索精神的,無論是結構、內核或者材料都有突破。大家對藝術家的理解是:藝術家就應該不斷地去創造,去做探索性的工作。畫家也是如此,不管是藝術語言、創作風格還是藝術表達,都應該是個性化的。每一張畫都是一個個性化的存在,具有獨立的價值。范曾的問題是,他本身沒有獨特的藝術探索和創造,他的藝術語言脫胎自任伯年的手法,題材上也是鐘馗、老子這些傳統題材,沒有改進。我們近代史上的許多大師,都能通過畫作來表達時代精神,對現實的理解,對社會的關懷。而范曾的畫作,只是消費型作品,卻看不出這些。 ”
“藝術史是做出最后檢驗的唯一標準。 ”因此,站在藝術史的角度,付曉東認為,范曾不可能成為一位重要的藝術家,“他僅僅是在這一時期被賣得很貴而已,而這包含了中國特定的歷史階段,許多人為炒作的因素。在集體具有文化理性和更加尊重藝術價值的年代里,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 ”
賣的價錢再高,也還是市場圈子里的事,既不能轉化為藝術的崇拜,也不會改變大家心目中的位置
從事工筆畫創作的齊鳴,是一位有著執著理想的畫家,他喜歡畫現實中的人,喜歡透過人物來表達人性精神層面的豐富性?!拔蚁M麛[在觀眾面前的作品不僅僅是被觀看的飾品,它應當有一種撥動精神的力量,使人駐足體味。自有尊嚴,但不是故作姿態,平實、內在和帶有人情的溫潤?!彼J為,畫家要真誠,真誠才能傳遞真實,而真實是藝術的本質。
面對洶洶而來的商品化浪潮,齊鳴認為,中國當下的藝術市場還遠遠不夠成熟,因為不夠成熟,所以造就了某些名不副實的、魚目混珠的作品也能進入天價之列,“現階段,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上,價值和價錢并不能畫等號”?!笆袌錾犀F當代書畫拍品可與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等人比肩的難有一現,但拍賣的價格卻顯不出太大差別,呈現一派 ‘繁榮景象’,‘以人為本’的跡象明顯。作品賣的價錢再高,其實也只是市場圈子里的事,既不會轉化為藝術的崇拜,也不會改變大家心目中的位置。 ”
齊鳴說:“輿論批評流水線作畫原本是無須探討的問題,只是因為矛頭所指是范曾,司法上又判贏了,便顯現出了轟動效應,更像明星式的另類新聞。在日常交往的朋友中很少提到范曾,即便提起也不是因為學術?!对录嗾劅o益,好像在跟著炒似的。 ”
齊鳴認為,“范曾事件”的后續效應會持續發酵,最終“天價”泡沫遲早會破滅,代之以有序、穩定、客觀的常態。 “現在的藝術市場還處在不成熟的時期,在震蕩過程中逐漸沉淀,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
一些不良現象是非常枝節的問題,甚至不值得去關注和談論?!胺对录笔莻€別現象,并且也僅僅是現象,與中國繪畫整體狀態的判斷沒有什么關聯
美術理論家王志純對諸如“范曾事件”之類的浮在表面的喧鬧現象有另外一個角度的看法。他強調自己最關注的是中國繪畫的整體狀態和本質問題,“一些不良現象的確存在,但是,它們只是非常枝節的問題,只是表象,甚至不值得去關注和談論。 ”
王志純說:“現象都是支離破碎的,要對中國繪畫作出系統研究和深入理解,就必須去關注本質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不能夠依據現象來作價值判斷。 ‘范曾事件’是個別現象,并且也僅僅是現象,與中國繪畫整體狀態的判斷沒有什么關聯。 ”
王志純并不否認此類現象給美術界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他提示傳媒,應當透過現象觸摸本質?!拔乙姷皆S多新聞報道都是從現象出發,然后得出一些非??尚Φ?、淺薄的結論,這顯然是不對的。我認為,媒體在報道現象的同時,應當從整個社會的演變、藝術的規律來把握報道的方向,最終觸摸到藝術最本質的部分,挖掘出能夠體現中國當代繪畫狀態的根本性問題。而僅僅關注現象往往是非常危險的,不僅不能得到真實的結論,甚至會把問題攪得更亂,從而影響了判斷。 ”
【學者簡介】
王志純:著名美術理論家、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委員。曾發表 《實體與虛空的流動組合》、《中國油畫的現狀與發展》、《同步發展》等論文;主編《西方現代美術系列幻燈片》等著作。
齊鳴:中國工筆畫名家,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藝術系主任、教授。著有《現代工筆畫名家特殊表現》、《現代工筆人物畫技法》等。
付曉東:青年美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美術文獻》雜志執行主編。 2003年起為北京、上海、深圳的美術館、藝術中心、畫廊等藝術機構策劃多個當代藝術展覽,包括《2010大聲展》、《鄉愁-記憶與虛構的現實》、《上房抽梯》、《如果愛》等。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