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假“金縷玉衣”值24億? 文物鑒定原是“做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9-09
      近日,因5位“權威鑒定專家”為一假造文物“金縷玉衣”開出24億元天價評估,致使銀行損失5.4億元的騙貸案件曝光,將文物造假、虛假鑒定等問題推向風口浪尖,也引發公眾質疑:文物、藝術品鑒定證書究竟靠不靠譜?藝術品鑒定市場為何如此混亂?本報記者采訪有關業內人士,探尋文物和藝術品鑒定市場真相。

      虛假鑒定有多普遍?

      業內人士:有鑒定證書,一般是贗品

      提起假“金縷玉衣”案,接受采訪的幾位業內人士均表示對虛假鑒定現象早就見怪不怪了。

      “藝術品、文物造假自古就有,因為成本很低,利潤極高?!眹也┪镳^副館長陳履生告訴記者,隨著藝術品交易的日益繁榮,藝術品民間收藏投資熱情高漲,催生了大量的市場鑒定需求。而造假的泛濫,又進一步刺激了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的繁榮。

      一方面,老百姓迫切需要了解購買的是否是真品;另一方面,一些贗品只要經過所謂權威機構權威人士的鑒定“漂白”,就會披上真品的外衣,堂而皇之地流入正規交易市場。

      “該案折射出當前藝術品鑒定市場的混亂?!北本┤A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學軍說?,F在藝術品鑒定證書已經泛濫成災。一些鑒定機構、鑒定中心為了能夠收取費用,一般都鼓勵文物、藝術品收藏者、投資人開鑒定證書,通過鑒定證書收取鑒定費?!凹热皇氰b定,就應該有真品鑒定證書和贗品鑒定證書,但事實上,市面上都是真品鑒定證書?!备蕦W軍說,于是出現只要給鑒定費就開證明的情況。

      許多拍賣公司都害怕看到這種證書?!拔覀冞^去的經驗證明,凡是擁有鑒定證書送來拍賣的藝術品,一般都是贗品?!备蕦W軍說。

      真偽鑒定有多難辨?

      大量偽專家活躍于藝術品市場

      藝術品真偽鑒定到底難不難?

      “藝術品鑒定、文物鑒定十分復雜?!备蕦W軍坦言,目前技術鑒定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對材料的認定等,但對于藝術品來說,存在歷史、文化、審美等人文因素,導致很多鑒定行為仍以主觀經驗為主。

      真偽鑒定難,還在于部分專家職業道德的喪失?!澳么舜渭佟鹂|玉衣’案來說,一個普通收藏者怎么可能同時擁有如此貴重的兩件文物呢,這是違背基本常識的?!备蕦W軍說,“不排除一些專家在利益面前把持不住,出賣了自己的良知與聲譽。也有可能部分專家因為年事已高,在晚年有看走眼的時候,被人合伙做局利用了?!?br/>
      陳履生介紹,鑒定難一個重要方面在于目前很多專家都不是真正的專家,現實生活中,大量偽鑒定專家活躍在藝術品交易與鑒定市場。

      “有的專家被冠以極高的頭銜,所謂世界某鑒定委員會主任。根據個人經驗,一看到這類頭銜,我都認為存在偽專家嫌疑。目前各大電視臺出現的民間鑒寶節目,出現的所謂權威專家,連圈內人都不認識他們?!?br/>
      公眾對專家的認識也存在誤區。不少人以為在專業機構任職的工作人員都是專家,或者以為某領域的專家就能在另一個領域擔任專家。但隔行如隔山。研究玉石的不一定懂書畫。這一方面要求沒有鑒別能力的專家不能不懂裝懂,另一方面也要求公眾敢于對專家進行質疑。

      鑒定行為有無監管?

      監管缺失、法律缺失,暗藏巨大風險

      既然鑒定專家隊伍混亂,是否有法律法規對鑒定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呢?

      “目前國內藝術品鑒定市場處于‘三無’狀態:無法律管、無機構管、無人管。鑒定者無需對鑒定行為負責,也不承擔風險?!币晃辉阼b定行業從業幾十年的專業人士向記者坦陳。

      其實,藝術品收藏自古就有,過去之所以沒出現這樣大規模造假行為,源于傳統社會對誠信道德的尊崇。上述專業人士介紹,過去,民間收藏主要通過古董商等中介維系。該古董店只有誠信經營,才能長久地維系下去,因此對聲譽極為看重。老百姓也能夠把自己的收藏品拿去鑒定,得到權威與中肯的估價。而今,在短期高利益的驅使下,幾乎沒有真正權威的民間鑒定機構了。

      在歐洲,藝術品鑒定市場有一套完善的市場機制進行約束和規范。例如,鑒定師需為鑒定行為承擔風險后果,民間有專業、權威的鑒定機構對藝術品進行權威鑒定。此外,法律對商業欺詐行為有嚴格規定,一旦認定存在欺詐,將進行嚴懲,導致造假者一貧如洗。

      陳履生認為,鑒定行業只是造假市場中的一環,目前假藝術品從制造、鑒定、流通到饋贈、回收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產業鏈,其中暗藏著巨大的風險。

      甘學軍指出,由于監管的缺位,誠信道德觀的淪喪,不少人以牟取高利潤為目的,出具一些不辨真偽的鑒定證書,一些不規范的拍賣公司拿“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品質”的國際拍賣慣例做擋箭牌,拍假賣假,實際上助長了造假產業的繁榮,對整個行業帶來極大的危害。

      造假之風如何遏制?

      規范鑒定程序,讓鑒定證書承擔法律責任

      隨著藝術品投資規模日益擴大,真偽的鑒定變得尤為關鍵,這也成為阻礙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國際化、專業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陳履生提出,只有上升到政府層面監管,才能有效遏制大規模造假行為。除了借鑒國外法律機制外,還應通過試點方式逐步建立權威機構,重建社會公信。例如,北京畫院是國內收藏、研究齊白石作品的重要機構,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齊白石研究會,樹立專業形象。但該機構絕不能出現偽專家,否則就無法形成真正權威。

      有業內人士指出,應建立對鑒定者的問責機制。例如,在假“金縷玉衣”案中,幾位鑒定專家的行為已經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后果,應該追究其相應的社會責任。唯有加大懲處力度,才能讓專業鑒定不再成為肆意斂財的工具。

      甘學軍認為,規范鑒定證書操作程序,讓鑒定證書承擔法律責任成為當務之急。例如國家可以出臺規定,要求鑒定證書必須由機構認證,一旦存在虛假認證,可追究機構的法律責任。再如,鑒定證書必須有認證細節描述,形成法律追責的根據。

      陳履生表示,雖然文物造假不像食品造假對個人帶來危害,但是其長遠危害甚至高于三聚氰胺。大規模造假行為如果得不到遏制,甚至讓贗品公然流入博物館等機構,這對認識中國文明、研究中國歷史將造成巨大的傷害。

      鏈接

      臺北故宮博物院

      不得私下為民間文物鑒定估價

      新華網臺北9月8日電 (記者李凱、李寒芳)“不私下為民間文物做鑒定、估價,這是一個國際博物館界的基本倫理,”臺北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處長嵇若昕接受記者專訪時說:“臺北故宮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如果有,一經發現,我們有明確法律和規章,將按照臺灣有關公務員的相關法律等進行處罰、記過以至免職?!?br/>
     ?。玻埃埃茨晖ㄟ^的“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職業道德準則”(新版)規定,“對其他物品進行估值,只能是應其他博物館、法律賠償、政府或其他主管公共權力組織的正式要求”。

      據了解,臺北故宮的研究人員每周都會在固定時間為民間人士所攜帶的“寶貝”提供咨詢服務,但前提是:免費。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