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協副主席施大畏:藝術家應與市場保持一定距離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9-03]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施大畏認為——
藝術家應與市場保持一定距離
(記者張立行)最近面世的“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首批25件力作,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和好評。記者發現,創作這批作品的藝術家大多來自國家主流藝術創作機構。對此,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主題性作品對藝術家的原創創作力是一大考驗和提升。作為一個有出息、有追求的國家主流藝術創作機構的藝術家,不能完全為市場所左右,而應與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真正能體現一個藝術家創作水準的還是那些發自藝術家內心、與時代氣息緊密相關的原創作品。那些題材重復、畫法雷同的所謂迎合市場的商品畫,對一個藝術家來說,沒有多少價值;對收藏者來說,其意義也不大。
施大畏說,應該承認,在目前的體制下,社會上最優秀的美術創作人才,大多集聚在專業畫院、專業藝術院校等國家主流藝術創作機構。這些美術人才,一方面有國家主流藝術創作機構的金字招牌可以依托,一方面本身的創作水準不俗,因此,隨著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迅猛發展,其作品的身價在市場日漲。藝術品市場本身并沒有錯,我們的藝術家適度參與也是應該的。但是,也應該看到,現在某些人過分看重市場,被藝術市場的浮躁所囿,其創作為市場所左右,長此以往,受內心驅使真正想創作的作品可能越來越少,而市場程式化的東西會越來越多,藝術的原創力也因此而弱化。施大畏認為,作為國家主流藝術創作機構的藝術家不能僅僅因為畫賣得好就沾沾自喜,他們應該與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創作出一批真正無愧于時代、能夠傳之后世的精品力作。
而為了鼓勵藝術家的原創創作力,施大畏認為應該建立國家收藏當代優秀藝術作品的機制。上海這次策劃、組織和實施“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也是對國家收藏當代優秀藝術作品的一個成功嘗試。施大畏說,現在不少地方也有一些國家專項資金用于收藏藝術品,但大多是收藏古代、近代或者現代藝術家的藝術品,很少用于收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這就造成了兩個后果:一是不少當代畫家的優秀作品流失在市場上,國家機構收藏的作品數量有限,即便收藏也不一定是藝術上有代表性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大多還是依靠畫家無償自愿捐贈的;二是無法有效地通過獎勵機制鼓勵當代畫家積極參與創作一些重大題材的作品。
優秀當代畫家的優秀作品如果國家機構現在不出資收藏的話,今后再要收藏付出的代價可能更高,而且未必能夠收藏得到。因為一個畫家的創作高峰是有周期的,國家機構的收藏最好是與畫家的創作高峰周期同步。否則,“過了這村就沒有那店了”。另外,現在畫家創作一些重大題材、重大主題的作品,從短期看可能未必有多少市場收益,但是在藝術的提升突破上卻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有專項資金對這些畫家進行資助,就能使其安心創作。
施大畏說,事實上,不少從事藝術品經營的市場人士的“嗅覺”是十分靈敏的?,F在不少畫商買畫,就想買當代名家的那些主題性創作畫,或者是得獎作品。一位畫商說:“這些是真正具有未來市場價值的作品,是優質‘潛力股’?!?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