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品:通俗與低俗,界限在哪里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9-01]
制造噱頭的相親節目、言不及義的搞笑內容、冗長拖沓的肥皂劇集……文化市場繁榮、文化產品豐富,娛樂化、消費化內容的增多難以避免。在影視節目等文化產品中如何劃清通俗和低俗的界限?文化產品的“大眾化”和“化大眾”是什么關系?如何培育屬于我們時代的審美需求?
【微博之論】
@李茂萍:眼下,六類低俗電視節目正推波助瀾,影響著急功近利的社會浮躁心態,值得警惕:一是以惡搞、整人形式娛樂觀眾;二是以奇裝怪行、無忌言語吸引眼球;三是以性為看點,用暴露鏡頭、曖昧字眼誘惑觀眾;四是以殘忍血腥為噱頭,謀取看點;五是窺探隱私,觸碰道德底線;六是以巨獎刺激誘惑觀眾。
@孫老蔫: 一日,一個書生即興吟出:“路邊一枯樹,樹上兩個杈”,與他同行的歐陽修馬上對道:“春來苔為葉,冬至雪當花”。從這個小故事里,我們可以得出三點啟示:一、俗只是一種謙稱,俗未必俗,雅未必雅。二、俗和雅可共存,并可互相轉化。三、莫論俗少談雅,暫且放下話匣子,時間自會證明它。
@文國云: 通俗與低俗只有一字之差、一線之隔,電視娛樂節目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前提是要讓老百姓喜聞樂見,只有走通俗化的道路,才能被認同。但如果一味強調看頭、噱頭、搞笑,只為娛樂而娛樂,甚至不惜以低級趣味來制造娛樂,追求通俗就會變成媚俗,流于庸俗,墮入低俗。
@我愛大海:通俗是語言問題,是語言的大眾化;低俗是格調問題,是內容的庸俗化。
@太極中平:俗來源于生活,文化中的通俗是提煉、展現大眾認知的藝術,低俗就是炫耀超越公眾接受能力的炒作。以劇烈反差來吸引注意是個藝術手法,而用美丑逆轉來吸引眼球則是道德低下。通俗追求的是與民同樂,低俗饑渴的是名利鉆營。
@黃土高原黃土包:若沒有高雅的藝術充實市場,低俗的東西自然就會擠上來。人的精神生活就跟物質生活一樣,沒有大米白面,吃糠咽菜也能充饑。只要通俗健康的文學藝術占了主流,人們從心理中就會厭煩遠離那些低俗的東西。
@嘉昌: 通俗與低俗,面對的都是大眾,形式都是明白易懂,可是前者是引導大眾向美,給人們以思想的啟迪、情操的陶冶、精神的藝術享受;后者卻是引誘大眾向丑,帶給人們的是無聊、庸俗、低級趣味和感官的刺激。
@方舟東江: 區別影視節目等文化產品是通俗還是低俗的界限,關鍵是看它究竟是一味地迎合市場中的低級趣味,還是盡可能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去滿足大多數人的精神追求。
(觀點來源:人民微博)
“文化消費品”
折射社會需求
強國博客博友 天佑中華
文化產品面向市場,收視率、銷售量決定了生產者的利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也有著商品的屬性,同樣需要市場的支持。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一些快餐化、消費化的內容,既難以避免,也無可厚非。只要沒有逾越社會倫理的標準,沒有違背主流價值的要求,我們應該寬容看待這些內容。
想象一下,工作了一天的上班族,回家之后不能對著電視中的娛樂節目樂一樂,或者一邊做家務一邊看看選秀節目,而是要耗費腦筋研讀《論語》,要上一堂又一堂“政治課”。這樣的生活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也正因此,我們能理解一些意義不是那么重大、品位不是那么高雅甚至內容不是那么嚴肅的文化產品的存在。
無論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由于公眾文化生活的需求,娛樂化、消費化的文化產品,總是存在。比如宋詞,在當時的文化環境下,就是通俗歌曲,所以才能到“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程度,而其中也不乏“小資喝花酒,老兵坐床頭”的內容。正是因為當時文化人士持續不斷地努力,才使得這種民間的通俗文學能夠登堂入室,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學象征。
這些消費化、娛樂化、快餐化的文化產品,正反映著公眾對于文化的渴求。我們可以不喜歡,但沒有理由不重視,更沒有理由輕視之、鄙夷之。對于文化工作者,尤其如此。我們需要的,是從中掌握公眾的心理和需求,努力注入更積極、更健康的內容,提升其品位,最終提高全社會的文化素質。
要相信公眾
的文化判斷力
廣東讀者 唐 昊
現在,各種影視劇和電視節目、出版物、演出等文化產品,非常豐富。但是,繁榮背后也有問題。有網友把電視節目的內容總結為:“青年男女搞對象,演員歌手做游戲,少男少女比唱歌,老頭老太拼雜技,大奶二奶比心計,心理專家笑嘻嘻,小叔小姑分家產,全國觀眾來評理?!彪m是段子,在很大程度上也確是客觀存在。
文化產品是商品,然而畢竟不是普通的商品。對個人,它直接作用于思想;對社會,它影響著文化、價值觀念。一些低俗的文化產品,往往滿足于人的物質欲望而博得眼球,因而屢屢出現。這可謂文化領域“市場的失靈”,此時尤需“有形之手”的調控,反對那些庸俗、低俗甚至惡俗的文化產品。
然而,我們也需要相信公眾的文化判斷力。老版的《紅樓夢》、《西游記》播了又播,《潛伏》、《亮劍》等贏得業界口碑的同時贏得高收視率,也正說明:那些低俗的作品可能能取得一時的轟動效應,但終究是會被大眾拋棄的。文化產品要經得起市場和時間的雙重檢驗,首先要經得住公眾的檢驗。
所以,我們在加強對文化產品管理的同時,也需要尊重和認可公眾的選擇。正如王蒙曾說:俗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俗。如果我們能夠在大眾化、通俗化的基礎上,提供更多的高端文化產品,相信公眾也會“用腳投票”,真正形成屬于我們時代的文化品位和審美趣味。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