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發文拷問博物館館長任命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8-30]
8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誰在“掌控”國寶命運》的文章,稱短短3個月時間里,故宮因“十重門”身陷輿論漩渦?!笆亻T”涉及的問題有輕有重,性質不盡相同,但都像重磅炸彈一樣波及正在快速發展的博物館事業。
8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誰在“掌控”國寶命運》的文章,稱短短3個月時間里,故宮因“十重門”身陷輿論漩渦?!笆亻T”涉及的問題有輕有重,性質不盡相同,但都像重磅炸彈一樣波及正在快速發展的博物館事業。
文章進一步質疑,稱連故宮這一被認為是中國最好的博物館之一都暴露出諸多問題,其他博物館也許更經不起推敲。從某種意義上講,公眾對故宮的關注和疑問其實不僅是針對故宮,更是對中國博物館專業化建設程度和是否合格履行公共文化機構職能的質疑。
“應多考慮官員的專業素養和管理能力”
在開頭,文章引用了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宋向光的觀點,稱“博物館已被選擇性關注”。在故宮成為眾矢之的之前,博物館界就不是風平浪靜的。如2000年2月6日湖北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九鼎八簋被砸損事件,2007年甘肅省武威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漢代木鳩遭人為破壞等,都是在被曝光之后引起公眾的軒然大波。
文章分析,此次故宮被持續關注,說明了公眾對于自身文化權益的維護。從2004年開始,中國的博物館便以每年100個的數量增加著,大小博物館的改擴建持續不斷。2008年實行免費開放以來,走進博物館的人數井噴,原本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博物館不得不面對觀眾的挑剔,滿足觀眾的知情權。但博物館體制機制的創新顯然落后于硬件的改善,博物館人的觀念顯然沒有與時俱進。
文章也評價了博物館的人事任命制度,稱世界各大博物館已實施資格認證制度,很多館長都是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選拔,我國基本上還是任命制,日后還應對官員的專業素養和管理能力多考慮。而“什么樣的人在與國寶打交道”,決定了中國博物館的管理水平。例如經過三年改擴建,于今年3月開門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其服務意識、管理水準、陳列布置等都讓人大跌眼鏡。博物館意識之落后,這也是因為“沒有任何專業背景卻從事管理的大有人在。有些博物館甚至成為被用來安排閑散人員和各種領導干部家屬的單位”。
不過,文章稱國家文物局這些年也一直在推動博物館建立法人治理結構。例如今年5月,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承擔了國家文物局委托的“博物館理事會組織規則”課題的研究任務。該制度將由政府管理者、財政資金投入方、相關協會及專家學者和公眾共同組成理事會,可以共同決定博物館的事務。這樣館長就不僅僅向上級領導負責,而是向理事會負責。
“博物館應實現與社會的共振”
文章還指出一個超越博物館自身管理的更高層次的問題:目前,國家文物局只有權對直屬的兩家博物館有人事任免權,地方博物館的館長均由當地政府任命。國家文物局只是進行業務指導。2002年,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由文化部管轄的副部級博物館,由文化部來進行任命。由于其過高的級別,很少有人能對其實施監督。
對于以上提及的博物館現狀和諸多不足,文章建議“博物館應實現與社會的共振”,因為“博物館不應該是政府衙門,也不是堆積文物的倉庫,更不是只作研究的學術單位或者替人家鑒寶的中介,它是現代意義的公共文化機構,公開透明應該成為一種常態”。一個能有力支撐這一提議的論據,則是國家文物局剛剛公布的一份對于83家一級博物館的評估報告。在所有的得分中,博物館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向社會溝通這一項的得分最少,一些博物館的網站建設很陳舊,更新速度很慢,更不用說建立博客或者微博這樣的新溝通渠道。所以,發生意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博物館的保守和掖著藏著、不肯溝通的心態。
最后,就博物館的職能,文章指出,保護文物的安全是一項重要職責,但也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博物館的作用還在于通過不同文物的組織,講出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傳播關于文明的知識。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