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解智化”當代油畫在說什么?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8-27]
司空見慣的意象、約定俗成的比喻已構成了我們讀懂一些藝術作品的鑰匙,但在當代油畫藝術作品中,常見的藝術元素和符號往往經過解構和重新組合,展現出新的內涵。此類作品的形式特征既有別于傳統又借助了某些傳統元素,帶有自嘲和游戲意味,形成了“解智化”的現象。那么,這種“解智化”現象究竟傳達了什么值得我們關注的意識和理念?它與現實社會構成了一個什么樣的互動關系?
“玩世現實主義”是這種“解智化”現象典型的代表。畫面人物都是一個個光著頭、打著呵欠、嬉皮笑臉的樣子?!吧敌Α痹谄D難的日子里或許成了穩定情緒的一種選擇。畫家用這種游戲化語言表達了既不與虛假同流合污,又能保持一種基本的自我態度的潛在立場,同時,畫面上強烈刺激的圖像又為一些人帶來了不可多得的安慰。
當代藝術中對“兒童形象”的廣泛運用,也體現了“解智化”現象的顯著特征。藝術家把“兒童形象”戲劇化,使其具有象征性。如唐志岡的“中國童話”用那些過于老成的“兒童形象”為自己的油畫藝術尋找到了當代語言,表現了藝術家內心深處所潛藏著的那一股執著、強烈而不無偏激的批判沖動。
“艷俗藝術”是市場經濟下消費文化的產物。畫家所表現的“女性”只是一種假借。俸正杰的油畫作品是“艷俗藝術”中最具風格化的代表。他的《美女》系列充滿了流行與時尚的消費文化觀念。藝術家通過這種方式對當代現實文化生活進行反省,暗示著畫面背后是一種無止境的性別與物欲的雙重狂歡,從而凸顯了當代社會種種浮華與喧囂的表象。
這種“解智化”現象也體現在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中,畫面所呈現的人物沒有個性,呆滯的表情、穿著正規的中山服,加上畫家營造出的私密狀態尤其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張曉剛說他所表達的那種“封閉性”和“私密性”是極其個人的。藝術家從個人的私密性角度對社會組成的最小單位進行解構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畫家在表述當代藝術觀念的同時,也反映出這種“解智化”游戲當中發自內心的睿智表達。
不管是“傻笑光頭人”還是過于老成發呆的“兒童”形象,或者充滿艷俗的“女性”形象,這些藝術形式點出了中國當代油畫“解智化”現象背后的社會成因。用畫家劉小東的話說:“現實本身是一種樣子,我們從新組合又成了另一種樣子?!敝袊敶彤嫛敖庵腔爆F象表現出來的不確定性、模糊性,無疑對中國油畫傳統表現形式和內容的突破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它給客觀對象以更多的想象空間,有意識的批判性使之獲得價值的再生。但是我們也要警惕其無限擴大化了的消極因素使之成為西方文化滲透的工具。
王大治(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