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故宮是誰的? 評:博物館回歸公益刻不容緩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8-26
      博物館回歸公益刻不容緩

      張 賀

      從展品被盜,到建福宮變成高檔會所,到最新網爆“端門外西朝房展覽逃稅”,短短3個多月,故宮經歷“十重門”,承受著前所未有的社會拷問與信任危機。

      毫無疑問,故宮的管理運營存在重大漏洞和隱患,以至于破綻百出,問題不斷。但更讓社會公眾難以理解和接受的是其面對質疑時那種逃避、隱瞞、狡辯的態度。這不像是一家副部級文化單位應有的作風,反倒像一個被慣壞了的孩子受到批評時蠻橫的反抗。

      故宮是誰的呢?小而言之,故宮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大而言之,是全世界共有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大家庭的一員。作為這項遺產的實際擁有者,我們有責任保護好、管理好故宮。對于故宮的一切失職,作為社會公眾的我們都有資格監督、揭露和批評。故宮這次陸續爆出“十重門”,充分顯示了公眾的責任感,相信對于促使故宮改正錯誤、提高管理水平大有裨益。

      必須強調,故宮出現的這些問題不是單純的故宮的問題,它暴露的是現有文化管理體制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共同面對的問題。公共文化究其實質,一要“姓公”,二要有文化。所謂公共文化的“公共性”,體現在普遍性、均等性和非營利性上。公共文化設施是用納稅人的錢建立起來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應為人民服務。從2008年開始,全國的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陸續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正是這一性質的具體體現。

      仔細分析故宮出現的這一系列問題,大多數可以歸結為“公共性”和“營利性”之間的沖突。正是淡忘或忽視了博物館的公共性,才導致故宮為了逐利而變公共文化設施為私家會所,成了某些部門的營利工具。公共利益的部門化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是部門的小圈子、自留地,因此長期以來,包括故宮在內的公共文化機構缺乏社會監督,資金、人事等管理運作的過程不公開、不透明,為營私舞弊、以權謀私提供了便利條件。讓公共文化機構回歸公益、回歸公眾,接受社會監督,才是杜絕此類問題的必由之路。

      從本質上看,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是文化機構,所有工作都必須圍繞文化而展開,發揮傳播文化的功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故宮館藏數量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每年1000多萬參觀者中又有幾人有幸親睹這些寶藏的真容呢?包括故宮在內的很多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其實并未充分發揮其文化職能。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博物館的管理和運營是一項極富專業性的工作,世界各國博物館的當家人幾乎全是該領域的資深專家,一些私人博物館的所有者也許自身不是業內專家,但是為了提高博物館的運營水平,往往極力延聘專業人士,力爭使管理、研究、典藏、展示、教育等博物館的各項職能皆由專業人士負責。

      反觀故宮等公共文化機構,真正懂行的專家往往被外行領導,一些當家人的任命考慮的不是其資歷和水平,而是關系和背景。如此一來,專業機構里充斥著干不了專業事情的不專業的“專家”。一個連錯別字都認不出來的文化機構如何能贏得社會公眾的信任呢?因此,把專業的工作交給專業人士來做,以專業精神對待文化事業,才能使公共文化走上正途。

      從封建帝王的“紫禁城”到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博物院”,歷經滄桑的故宮所走過的是一條進步的道路。希望故宮能以史為鑒,知恥而后勇,真正成為人民心中的文化重地。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