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所遍地開花令人擔憂 政策處于真空狀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8-18]
在短短三四年的時間里,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拍賣市場為例,2008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總額不足200億元,而到2010年則超過500億元,占全球藝術品拍賣額的33%。今年上半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中219家拍賣公司實現總成交額428.42億元,同比2010年上半年上漲112.71%。伴隨著藝術品市場交易快速增長,全國各地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據2011CACIF中國藝術品收藏與投資高峰論壇組委會監測統計結果,截止到2011年7月31日,已開業及籌備中的全國各地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所(含交易平臺)總數已達34家。其中已掛牌成立的22家,籌備中的12家。
扎堆成立
今年六月初,全國文交所總量突破20家,僅在短短兩個月之后,全國掛牌成立和籌建中的藝術品交易所已經達到34家。
據統計,各地文交所總體上有兩種模式:國有控股和民營控股。國有控股的文交所更像是一個大文化超市,通常具備產權交易、企業投融資、文化企業孵化器和產權登記托管等四大平臺功能,交易的產權門類也涵蓋物權、債券、股權、知識產權等多種權益,而民營資本的文交所則更像是專賣店,多專注于份額化交易模式,以文化藝術品物權為核心交易標的。
模式各不同
繼天津文交所開先河后,份額化交易成為交易所藝術品交易最為盛行的模式,除了份額化交易模式,傳統的整體權益交易模式也是交易所的另一選擇。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則是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鄭州文交所也在近期發布創新業務推廣,表示未來將推出文化藝術品柜臺業務和拍賣業務。
除了上述兩種交易模式,九歌文化藝術品交易所選擇類似于現貨遠期標準合約交易模式,遵照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的交易規則。然而,一再推遲運營時間的九歌藝術品交易所至今沒有任何標準化合約發售的跡象,令業內人士對這一模式的前景產生憂慮。
處于政策真空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藝術投資基金發行量已達38億元,預計全年將達80億元~100億元。各地文交所如火如荼地開展,監管卻依然處于“真空”狀態。此前國務院曾向文化部等相關部門發布征求意見稿,希望加強對文交所市場的整頓,但卻沒了下文。各地文交所的監管機構也并不統一,并沒有從全國層面明確監管機構。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