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故宮的“面子”靠誰來保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8-07]
首席評論
□王傳濤
因故宮館藏一級文物、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被毀而起的批評聲浪尚未平息,8月2日晚,最先披露此事的網友“龍燦”再曝猛料,稱故宮近年發生至少4起珍貴文物被損毀或被遺棄的事件,相關情況未按要求上報主管部門?!褒垹N”最后說,還要我繼續嗎?給故宮留點面子(《京華時報》8月5日)。同日,又有報道稱,一則名為《故宮珍貴文物疑遺失!》的網帖,指故宮博物院私自拍賣館藏珍貴文物“創收”,故宮方面再次受到各界質疑(《中國青年報》8月5日)。
皇帝穿了新衣,大街上總會出現戳穿謊言的天真小男孩。網友“龍燦”曝料的“至少4起珍貴文物被損毀或被遺棄”之事看起來并非空穴來風,而故宮官員對此也未置可否?!褒垹N”并非一個人在戰斗,這樣的勇士總能找到志同道合者,故宮私自拍賣館藏珍貴文物“創收”的曝料帖子,就是一例。此時,誰也不知道網友手里還握有多少故宮的丑聞線索,更不知道“龍燦”的“給故宮留點面子”能給故宮保住多少面子。
層出不窮的故宮丑聞,早已讓聽者陷入麻木。但可以肯定的是,故宮的面子絕不可能在“龍燦”的“給故宮留點面子”的調侃中保住,故宮之前丟的面子,更不可能在現有體制下得到挽回和救贖。唯有陽光透明,讓陽光照進紫禁城的紅墻,實行透明化的管理,建立完備的公共監督服務體系,故宮才可能得救。
具體到當下語境中言,故宮必須要完成兩件事。其一,在“龍燦”的手里,或許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文物損壞事件。那么,與其用透支掉公信力的代價等待網友公開這些事件,還不如自己公開這些案例。即便不能做到“一網打盡”,但至少應該像紅十字會曬賬本那樣,讓公眾看到故宮有打開大門可能的信心,如其不然,故宮便只有等待被人“扒皮”的份兒了。
其二,對網友和自己曝光出來的事件,故宮的處理方式一定要讓公眾信服,要向社會道歉。對于未來可能出現的文物破損現象,要建立一套完備的、可以提防“捂蓋子”行為的透明制度。同時,在最大程度上公布故宮文物的數量與名稱。如其不然,故宮就仍然是個皇宮,皇宮之中丟失或破損一些文物與古代的小太監偷走幾件文物沒有區別。老百姓也不會有機會過問這些公有資產。
故宮博物院是一家吃著公共財政飯而又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業單位,陽光和透明兩個字眼必須進入這座已經傲慢了幾百年的宮城。它應該和中央各部門以及地方政府一樣,公開自己所應公開的一切。包括文物數量、存儲及展出數量等;包括故宮的營收、維護花銷情況;更應該包括服務人員的收入以及“三公”經費開支。這是故宮找回面子、救贖尊嚴的唯一路徑。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