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無損檢測”可靠性存疑 故宮頭腦發熱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8-01]
一夜間,名為“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的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迅速廣為人知。昨天,該院證實這件國家一級文物發生損壞,這距離事發時間已過去了3個多星期。
事發3周后被迫說明情況
7月30日,網友“龍燦”在幾大微博平臺稱“故宮出大事了”:7月4日,國家一級品宋代哥窯瓷器出庫時不料被工作人員摔碎。故宮館藏一級品1106件,其中哥窯瓷器館藏一共不到10件,此事引發公眾關注與媒體追蹤。
昨天,故宮博物院證實,7月4日10時許,一件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一級乙)發生損壞。與網上流傳的版本不同,故宮的說法是,損壞發生在對該文物進行無損分析測試時,樣品臺上升距離過大,致使文物發生擠壓損壞,并初步判定為科研人員操作失誤所致。
月頭出事,月尾才公開,網友們質疑:“如果沒有‘龍燦’的爆料,故宮是不是打算瞞過去?”故宮方面回應:事故發生后,故宮博物院成立事故調查組,徹查事故原因。經過反復模擬試驗和多次專家論證,7月21日得出初步結論,并稱針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理意見已經形成,待把事故原因全部調查清楚后將上報國家相關部門。
近幾年來,珍稀文物在博物館里被人為損壞的類似事件還有沒有?記者昨致電某文物行政機關負責人,他明確承認:“有。但放在以前,只有幾個人知道的事怎么會傳到社會上?這次的公開承認,確實是信息公開的一個進步?!?br/>
“檢測”距離文物一毫米
據介紹,對館藏古陶瓷進行“無損分析”是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所承擔的“宋代官窯瓷器研究課題”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判斷古陶瓷文物的產地、制作年代、制作工藝。不需采樣而可進行分析的方法有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能量色散X熒光和質子激發X熒光分析技術等。
據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一臺具有“全套”無損分析功能的進口機器售價大約1000多萬元,因而國內只有少數幾家大型博物館才買得起?!百I得起”外,還有一道門檻是“用得來”,“檢測時,文物上有一道板,周圍有一道環,要靠人工調節相互距離。最近時,機器距離文物僅僅只相差一毫米!”據說,有家博物館引進一臺這樣的機器后,因為一直擔心損壞文物而不敢使用。
相比之下,故宮為引進、運用和推廣對古陶瓷進行“無損檢測”可謂大張旗鼓、信心十足。資料顯示,2009年3月23日,“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2009年度工作會議”召開,相關負責人介紹,將計劃于2010—2011年開展“宋代官窯瓷器研究”這一較大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迄今,故宮已完成50多件陶瓷文物的分析。據稱:受此次事件影響,目前,該課題的實驗室工作已經暫停。
爭議中推行“無損檢測”
稍有文物常識的人都知道,館藏珍稀文物的移出和移入之所以設置了嚴格而繁瑣的手續,就是為了避免損壞。種種細微的變動都可能使這些幸存了成百上千年的脆弱器物發生意外。
可是,按照記者采訪的一位古陶瓷研究專家的意見看來,“無損檢測”的檢測結果可靠性還存在很多疑問,故宮博物院在此情況下頻繁地以“檢測”名義將珍稀文物移進移出,有些“頭腦發熱”;操作中發生損壞似乎也不全是巧合,更像是符合了概率。
有數據表明,現有的科學手段面對異常復雜的陶瓷技藝而言有點“笨”。在2005年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民間元青花藏品研討會上,大會安排了一批瓷器分別進行了X射線熒光檢測和熱釋光測年,結果發現:X射線熒光釉面測試對鑒定器物新老成功率在90%以上;對鑒定瓷器年代成功率在56%左右;用熱釋光測年則誤差更大,甚至得出相反的結論,或根本測不出來。
那為什么“無損檢測”仍然大行其道?這位專家苦笑著向記者指出,歐美等發達國家研制的檢測機器畢竟比我國現有檢測技術先進,文物研究者雖有信有疑,為了推進研究也只能亦步亦趨。7月4日,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在遭到滅頂之災時,或許只發出一絲輕微的呻吟,但在國寶的守望者眼里,卻無疑是一聲沉重的嘆息。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