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品“名作”比“名號”更重要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7-30]
自2008年以來股票市場“一波三折”、房地產市場“突遇調控”,而陶瓷藝術品市場卻一路“高歌猛進”,吸引了大量原本對藝術陶瓷并不熟悉的普通投資收藏者蜂擁入市。他們熱衷于用“耳朵”來購買陶瓷藝術作品,他們熱衷于按“名號”大小來論陶藝價格高低,致使“名號”響亮者的作品價位不斷攀升。
市場的火爆,一方面導致頭頂上沒有“世界陶藝大師、國家級大師、省級大師、教授、副教授”等等“名號”的瓷藝家,整天琢磨如何獲取名號、職稱、榮譽,而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創作水平上。因為同一作者創作的同一件藝術瓷,由于作者的名號或職稱發生變化,價格會相差數倍。在這種利益的推動下,陶藝家對名號的追求也就越來越強烈,自然而然形成了片面追求名號的誤區和怪圈。另一方面,也導致“擁有”這些“名號”的瓷藝家,并沒有把全部精力放在認真提高創作水平上,而是變成了“社會活動家”、“交際家”,于是市場上就出現了千篇一律的瓷藝家、畫照片的瓷藝家、一輩子只會畫一個畫面的瓷藝家……
客戶用“耳朵”來購買陶藝作品,購買的不是作品而是“名號”,這種現象故然令人費解,但只要仔細研究,也不難發現,這些購藏者中,有的是初入此道,缺乏陶藝鑒賞水平,只能按藝術家的名號大小選購;有的雖然具有鑒賞能力,但他購買這些人的作品主要是為了送禮,要的就是名號大、名號響、名號多,這樣送者有面子,好辦事;此外,大部分收禮者是外行,圖的也是藝術家的虛名。
雖然并不是所有的大師都名不副實,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有相當一部分所謂的“大師”在藝術水平上是不敢恭維的,即使是頂級大師的作品也有“逸品、妙品、精品、合格品(一般品)、次品”之分。因而,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按“名號”付款的話,陶瓷藝術界作品價格與其內在價值就可能相互背離,這既不利于藝術家個人的發展,也不利于整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
歷史告訴我們,唯有精品可傳世,唯有名作成大師。那些沒有名作的“大師”、“名家”,即使暫時取得虛名也終將被歷史所遺忘。而要打破目前這種按名號高低選購陶藝品、按名號大小論價格高低、藝術家一心追求名號和炒作名號、藝術品價格與價值背離的怪圈,筆者認為:
首先,需要購藏者提升藝術品鑒賞水平。經常閱讀一些相關理論書籍,不僅要學習《陶瓷美術史》《中國美術史》等知識,還要對作品的工藝、造型、構圖、釉料、印鑒、題跋等進行深入研究。只有具備了這些基礎知識,提升了藝術品鑒賞水平和藝術品味,才可以明辨美丑,才能將濫竽充數的“偽名家”、“偽大師”淘汰出局。
其次,需要陶藝家將“名作比名號更重要”作為人生追求。無論是已有名號者,或尚未有名號者,都要轉變藝術觀念,創作具有時代精神、創新意義的陶藝名作。因為,好作品自己會說話。只要創作出陶藝精品、名作,那么名號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需要陶瓷評論家正直的聲音。陶瓷評論是陶藝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陶瓷文化的一塊短板。要破除市場怪圈,需要陶瓷評論家科學運用文化審美理論,結合陶瓷工藝知識,對陶藝作品的主題、造型、意境、裝飾等進行實事求是的評論與批判,做到既不拔高也不掩瑜,使觀者明白作品好在哪里次在何方,從而不僅促進陶藝家進一步的創新發展,還發揮了陶藝輿論導向作用,使精品得以廣為流傳。
當前,紅火的陶瓷藝術品市場來之不易,無論是陶藝家、投資收藏家,還是評論家、中介、媒體,都應珍惜這大好環境,讓“不買名作買名號”者成為笑柄,讓“名作比名號更重要”成為主旋律,共同引導、促進陶瓷藝術品市場朝著健康、良性的方向發展。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