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文化產業需要政府推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7-28]
把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是國家經濟發展到了這個階段,特別是在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的需求保持旺盛增長的大背景下,中央作出的一個戰略性的決策。
文化產業的繼續發展除了學界繼續更深入地探討外,政府應該實實在在地進行推動。
當前,在文化產業上存在的現實問題是:政策不完整;文化產業提出的時間比較短;前一階段作為提高認識的探討階段,相關政府部門對怎樣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政策上并沒有準備好。比如文化產業中稅收政策應該從哪個地方推動?大范圍地提供文化產業的稅收政策的條件尚不成熟,單兵突破、逐步推進的方式是可以考慮的,政府應該拿出整體的規劃和思路,否則,文化產業界難以享受到實際的利益。政府要扶優扶強。
我們在學習和借鑒外國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方面并不是太足,同時對我們自己的文化產業發展,特別是怎樣結合中國的國情發展文化產業方面研究得也不夠。中國是一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多民族的大國,東部、中部、西部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并不是各地方都要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性產業來發展。有的地方,解決老百姓特別是工人、農民的公共文化消費問題是政府的首要責任,特別是涉及中部和西部廣大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因為老百姓能夠享受到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很少,這就要求我們對文化的消費觀念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要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發展的自身規律,在此基礎上把產業和文化相結合,避免盲目的、浮躁的心態。有些地方領導根本不研究文化產業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主客觀條件,盲目地拿財政的錢做項目、園區、主題公園。以浮躁的心態創造短期成效是有難度的。比如長三角是經濟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從浙江到江蘇,眾多大型的文化產業園區和各種娛樂園區的投入,其間就存在市場論證不充分的問題。
發展文化產業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踏下心來扎扎實實推進,不要頭腦發熱,更不要為了眼前利益犧牲長遠利益,甚至給文化產業發展帶來障礙。
因時因事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限制是有必要的,限制的目的是為了下一步更好地發展。對于外資進入文化產業這個領域的限制,是根據WTO的規則和我們談判的結果確定的。美國限制中國文化的進入。比如說電影,美國允許中國的電影到美國去,采取的是鼓勵企業把中國電影買過去,但放在那兒并不放映,這種行為并不能叫完全的市場準入。作為國家主權,任何一個國家也不是對所有的外國文化都完全放開。
關于院團改革的限制,院團改革進行了30多年,現在始終難以有實質性的進展。政府作用的發揮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政府的作用不可能是永恒不變的,包括文化體制改革方面,既有文化傳統問題,又有意識形態問題,也有長期的事業單位不適應的問題。文化建設、文化體制、文化產業的發展一定要根據客觀事實。劉玉珠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