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關于基辛格《中國論》札記:從斯諾到孔子的隱喻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7-20
      2009年9月,朋友A.W.從紐約來信,邀我參加基辛格博士的一個活動。后來陰差陽錯,我錯過了那次機會,但意外有幸得知,他最新的中國研究寫作計劃。今年月間,他的新書正式由企鵝公司美國分部出版,剛好我也正在曼哈頓公干,于是順道去同中央公園南門只隔著兩條街的朋友辦公室,第一時間看到了近六百頁的《中國論》。

      誠如中國問題專家史景遷和黎安友所說,基辛格旁征博引的鴻篇巨著,其實很難歸類。他的寫作嘗試,無論就寫作框架來說,還是從行文風格而言,都不曾見于其以前著述,——同《白宮歲月》比,不像回憶錄,也不是自傳;而且不能和他的博士論文《重建的世界》相提并論,因為說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學院派論著,或者純粹的編年體外交史。這部以往事回想、歷史追溯、沉思與反省為主,兼及因直覺而來的探索的著作,內容的核心部分,是1949年以來的中美關系。

      史景遷教授表示,如果書名可以變更,他愿稱之為“中國主題變奏曲”,——包括六個組成部分:(一)中國的早期歷史;(二)中國晚期帝制不徹底的失敗改造;(三)毛澤東思想統一開始的年代;(四)基辛格協調尼克松總統1972年訪華前后的個人經歷;(五)中國“開放”的全過程;(六)出乎意外的最后一章,把美中兩國當今面對的現時問題,同英國與擴張中的德國在一戰前的緊張對立,巧妙聯系在一起。


      在開篇的短序言里,基辛格闡明寫作動因時,談到四十年來五十多次的訪華經歷,還有他和中國四代國家領導人的直接對話,讓他逐漸“折服于中國人民,喜歡上他們的堅韌、他們的細密、他們對家人的眷顧,還有他們所代表的文化”。他說,“在一定程度上,這本書以我同中國領導人的交談記錄為基礎,盡力闡釋中國人對戰爭、和平與國際秩序等問題的思考,兼論中國思維方式同更務實和較真的美國辦事態度的關系。不同的歷史和文化,有時會導致截然歧異的結論。我不完全贊同中國人的想法,如同每個讀者也不會。但理解是必要的,既然中國在21世紀的世界,已經發揮重大作用?!?br/>
      盡管希望自己的研究和歷史見證,能使他的觀察和判斷可信性更多;但他的多重身份,特別是身為白宮卸任高官,又同中國來往密切,加上其顧問公司的特殊經濟利益,也使他的著作無法回避質疑和非難。在7月號的《外交》雜志上,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在評析《中國論》時,主要參照了另外一本類似著作《霸權競爭:亞洲控制權的爭奪》。后者是普林斯頓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前任副總統迪克·切尼的外交政策顧問阿隆·弗里德伯格的新著。黎安友認為基辛格的基調,是美國應該體面屈服于正在崛起的中國;而弗里德伯格則正好相反,主張美國在國家利益同中國相左的眾多領域,面對國力日增、雄心漸盛的中國,立場必須強硬。

      然而,基辛格最為擔憂的,就是中美互不相讓,引起新的對抗。那樣歷史就會自我重復,悲劇再度上演。他引用康德《永久和平論》的話,認為世界獲得永久和平,只能依靠兩樣東西,一是人類的洞察力,一是沖突或滅絕性的災難;后者的結果是人類除了滅亡,別無選擇。他顯然又在扮演高喊“狼來了”的牧羊童角色:“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br/>
      借鑒二戰后歐洲國際問題的解決方案,基辛格新書提出了“太平洋共同體”的構想,試圖為中美關系尋找未來出路。他期待現在的領導人,為自己也為后人,建設一個所有相關國家愿望都能在其中表達和實現的世界秩序;繼續完善三十多年來的成功磋商機制,倡導建立在互尊、互信基礎之上的地區政治概念,才能打消除中國擔心美國會遏制其發展的疑慮,避免蘇美冷戰轉為中美對決,杜絕再現英德兩國為爭霸而爆發世界大戰那樣的慘劇。

      孫子兵法、孔子思想和圍棋弈術,是基辛格寫作中論述最多的中華文化現象。他覺得某些傳統戰爭理念,比如“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中國兩千五百多年的對外關系中發揮著特別的作用;而美國在朝鮮和越南戰場上的挫敗,原因的一部分就是對中國古代兵法認識不夠,不懂中國文明在其亞洲鄰國中的歷史影響,更對中國人的敏銳缺乏領悟。這些文化隔閡,也在中美關系正?;謴蜁r期,造成了不少障礙。

      他提到毛澤東外交韜略,由于經典的引用和暗示,過于出神入化,常令局外人不得要領,莫名其妙;“毛往往過于高估西方人對其含蓄暗示的辨別能力”,——尼克松訪華前,毛澤東對斯諾的接見,就引起多方猜測和誤解。

      1970年10月1日,毛澤東邀請斯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大典;12月18日,又約見斯諾談話,表達了歡迎尼克松訪華的愿望。在中蘇關系惡化的大背景下,這些舉動意義非同一般。在基辛格看來,用斯諾來傳話,卻非最佳人選。白宮和美國外交部門當時認定,斯諾同情赤色中國,是北京的宣傳家。毛澤東借他釋放信號,也因此得不到尼克松重視;他們談話間接傳遞出來的微妙含義,也失去了應有的作用。但基辛格也承認,“讓一個美國人站在主席旁邊作象征,借以公布信息:同美國的接觸不僅是容許的,而且已排在首要位置?!蛘?,也是有意要把信息傳給中國自己人”。

      以前誤傳一個說法,稱毛澤東和斯諾的談話紀要,沒幾天就到了尼克松手上?;粮窈瞬闄n案記錄后,說他和尼克松只是到了來年4月,《生活》雜志刊出斯諾的毛澤東訪問記,才首次看到談話內容;但他們并不理解,在文章末尾,毛澤東為何會說自己“不過是帶著把破傘云游世間的孤僧罷了”。直到前幾年,基辛格參考傅正元等人的著述,才認識到毛澤東完整的原話,應該是“我不怕說錯話,我是無法無天,叫‘和尚打傘,無發(法)無天’,沒有頭發,沒有天”。

      基辛格斷言,毛澤東發表談話,期待的聽眾不應全是西方人,而更有可能是國內人。會見斯諾之前,林彪事件剛發生,毛澤東對高層領導思想分歧非常敏感,因此借以委婉發出告誡:“警告懷疑者不要擋道”,無論“俗界還是神的法律”,乃至意識形態的戒律,都不可能約束他。毛澤東用歇后語的雙關含義,含混傳達了特殊的意思,——“毛有時確實會高估西方的敏銳反應,正如西方有時也會過于放大其言談中的微妙含義”。這種獨特的表達,往往是不懂漢語的外國人無法理解的;基辛格也是依靠助手舒勒·朔烏滕的漢語詞語分析,才得以對“無法無天”有了新的認識。他談到中國同蘇聯、印度和越南等周邊國家關系演變時,經常會采用類似的文化解讀方式。

      這本書的出版,也是基辛格對多年前一個提問的回應。2005年5月,應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邀請,他到北京同四十名將軍座談,其間有人發問:“都說你是中國的偉大朋友。你也寫了很多關于實力均衡的文章。如今,我們正在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你們將會如何抗衡我們?”他事后說,“這不是威脅,也不是批評,是一個科學家提給另一個科學家的問題?!?br/>
      也許,《中國論》所提供的,只是相對理想的解答?;粮駥χ袊幕睦斫?,特別是對當今中國的認識,也很難超出個人局限。天安門廣場近旁出現孔子塑像時,讓他在書中兩處指出,儒家思想重新回歸中國政治;他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口號上,看到了孔子的“大同”和“小康”社會理想。然而,孔子像在他出書前的消失,或者還會讓他又有新的聯想。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