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戰陜北(國畫) 石 魯
畢 璽
抗日戰爭勝利后,全面內戰爆發。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開始集中兵力向陜北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采取攻占共產黨的黨政軍指揮中心延安的戰術,試圖達到動搖軍心、瓦解意志的目的。3月18日,在國民黨軍進攻延安的槍炮聲中,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告別了居住10年的延安,開始了轉戰陜北的戰略轉移。次日上午,西北野戰兵團主動放棄延安。當天下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即進入延安,占領了一座空城。
西北野戰軍撤離延安后,在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習仲勛等親自指揮下,依靠陜北的群眾條件和有利地形,與比自己兵力多達10倍的國民黨軍隊在陜北高原不斷周旋。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陜北清澗縣棗林溝召開會議,決定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留在陜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工作。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河北平山,擔負中央委托的工作。此后,毛澤東、周恩來分別使用李德勝和胡必成作為化名(表示解放戰爭必勝、中國革命必成),留在陜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安定了民心,鼓舞了陜甘寧邊區和全國各解放區軍民的戰斗意志,提高了人們必勝的信念。
1948年3月23日,在全國解放戰爭勝利在望的時候,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人民解放軍總部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4月21日,解放軍收復延安,毛澤東在離開延安前所說“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的預言不久后即成現實。
石魯的作品《轉戰陜北》創作于1959年,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該畫構思獨特、意境深遠,用傳統山水畫表現了革命歷史重大題材,令人耳目一新,為中國畫的發展開辟出了一條新路。
《轉戰陜北》是石魯為新中國成立10周年而創作的,他的這幅《轉戰陜北》和以前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在表現這一歷史題材時,多以毛澤東指揮千軍萬馬為畫面主要內容,而石魯的《轉戰陜北》卻創造性地以山水為主,毛澤東和警衛員只在山水間占很小的位置。石魯在這幅畫中采用了間接描繪的方式,內在的表述還是敘事性的,但畫面的主體構成卻是山水。他通過描繪西北的大山大水,塑造了一個大氣磅礴的空間,把觀眾帶到了一個具體的歷史情景之中,喚起了觀眾的聯想。在畫面上雖然看不見千軍萬馬,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在大山大壑間隱藏著千軍萬馬,畫家用間接的方式暗示出宏大的歷史場面。
這幅畫融合了高遠和深遠兩種表現方法,通過獨特的構成方式,塑造了毛澤東的革命胸懷和英雄氣概。前面的近景是高遠法,山體巍峨雄壯,用了紀念碑式的構圖方法,再加上筆墨十分厚重,給人以崇高偉大之感,很好地襯托出了毛澤東高韜遠略、氣吞山河的偉人形象。近景山體上豎直的墨線壓住厚重的色調,顯示出直沖云霄的勢頭,而這種勢頭又被長短不一的橫線多層次地截斷,遏制了上沖的感覺。這樣一來,在山體中就積聚了一股沉厚的待發之力。而位于畫眼位置的毛澤東側立像則是一條未被截斷的豎線,所有蓄積于山體中的上沖力在這里得到了爆發,人物所占空間雖小,卻有天地一人、統領山河之氣魄。人物設置偏向畫面的右側,又面向畫外,這樣就將畫面之勢引向畫外,沖向更廣闊的天地,形成畫面宏大的精神氣度。遠景以深遠法畫成,由濃而淡、再濃再淡的墨色,使畫面向遠處無止境地延伸,創造出遼闊的意境。這樣高遠和深遠的結合,在橫與縱的空間,以有限的畫面表現了無限的意境,使這幅作品具有了雄健博大的風神氣度。據說這一構圖形式的靈感來自于從飛機上鳥瞰延安寶塔孤聳于陜北高原上的形象。石魯以其獨到的眼光和創造性,把這一原本壯闊的自然形式轉換為藝術形式,使《轉戰陜北》意境開闊、氣勢逼人,成為革命歷史題材繪畫的經典。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