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水月--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銅鏡特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7-20]
昆明7月19日電 (記者 劉冉陽) 19日《鏡花水月--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銅鏡特展》在云南省博物館展出,163面精美的銅鏡吸引眾多市民的目光。
本次展覽由云南省博物館和陜西歷史博物館合辦。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有歷代銅鏡1000余面,本展覽精選其中的珍品163面,上起戰國,下至元明。展品時代序列完整,種類齊全,其文化內涵豐富,極具藝術欣賞價值。展覽從使用功能、鑄造技藝、造型、紋飾、銘文、時代特色與銅鏡文化等方面,較為完整地展示了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歷代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
云南省博物館館長馬文斗介紹,《史記》中“莊蹻開滇”的記載,僅在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的滇國貴族墓葬中留下了為數不多的幾面銅鏡。因為少數民族“不施粉黛”的傳統習俗以及民間傳說等原因,直到元、明時期,云南才開始鑄造銅鏡。短暫的歷史,注定鏡花水月的故事在紅土高原上有如半夢半醒,并不完美。因此,期待一個完整的中國古代銅鏡展覽,向往一段唯美歷史的深情回望,云南民眾翹首已久。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建正說,銅鏡作為古人用以察照衣服觀容貌的日常用具,歷經四千年的興衰更迭。銅鏡鑄造,講究實用與裝飾并舉,其正面光清如水,清晰可鑒;背面紋飾考究,辭銘溫雅,極富時代特色,折射出各代的社會風尚與審美情趣,是為考古斷代的重要標尺。銅鏡又是蘊含古代歷史文化信息的藝術品,不僅給帝王們留下了“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的思考,也給文人墨客帶來了才子佳人的趣話,它見證著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盛與衰,也映照著華夏文明美的歷程。
據悉,作為云南省博物館建館六十周年紀念活動之一,本次展覽為期52天。(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