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民歌的時代價值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7-15]
龔琳娜的《忐忑》以濃郁的地域民歌風格一夜走紅,被大眾譽為“神曲”。但是,它又不屬于哪一類民歌風格,這種在民歌基礎上的演繹,超越了民歌。它之所以能打動觀眾,在于表演者汲取了傳統民族文化的神韻,又豐富地表達了東西文化結合的效果。
從音樂美學的角度看,《忐忑》顯示出對傳統優秀文化恰當的汲取與借鑒,表達了一種藝術創新的努力,給人以啟迪和力量,為未來的藝術創新提供了一個有益的視角。
成功在于創新
《忐忑》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據筆者問卷調查統計,51.52%的被調查者認為:“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歌詞也是為音樂服務的,雖然這首歌曲形式比較怪誕,但其背后具有很高的藝術與美學價值,融合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精華,值得肯定?!逼鋵?,從最初的《走西口》到如今的《忐忑》,在演唱形式與風格上,女高音歌唱家龔琳娜表演藝術的過渡非常大。無論是在唱法還是在伴奏上,都呈現出一種華彩秀麗、變化無窮的景象,因其節奏變化多端、表演夸張、歌詞神秘等因素,該作被網絡賦予了娛樂的色彩,廣大網友稱之為“神曲”。
《忐忑》的伴奏音樂大多采用中國民族樂器如笙、笛、揚琴等,與西洋提琴、鍵盤等相結合,民樂的管弦樂混搭、中西樂器的混搭,較完美地突出了主題。這種混搭式結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中西文化之美。
《忐忑》運用戲曲中的鑼鼓經作為唱詞,融合黑頭、老旦、花旦、老生等多種音色。鑼鼓在戲曲里是用來為戲伴奏的,在把握節奏、營造氣氛、表現情緒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戲曲里的鑼鼓經,無論是敲擊還是從口中念出來,都屬于無音色的伴奏。但在《忐忑》中,演唱者很好地運用到了鑼鼓經,并將其加上富有民族音樂元素的旋律和對比明顯的強弱變化,將鑼鼓經“反賓為主”,活靈活現地以歌唱的形式展現出來,具有極強的節奏美感。
《忐忑》的成功,在于演唱者唱功扎實、咬字清晰、音質清越,對民歌理解深刻,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心態與情緒,鑼鼓經唱詞幾乎就是那寥寥幾字,卻能在整曲中變幻無窮,唱腔多變,與旋律結合在一起,加以忽強忽弱的音律,給人一種難以言說的音樂聽覺享受。
抽象美與生活體驗
音樂來源于生活,是一種情感的藝術,它的魅力在于能給人一種馳騁想象的空間?!鹅酚捎跊]有具有實意的歌詞,因此沒有明確的表達對象與主題,所以歌曲的內涵可由聽眾根據自己的生活感悟和音樂欣賞水平自由理解,具有其他一般歌曲所不具有的抽象美。不同的聽眾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會有一定差異,這反過來又襯托了歌曲的內涵美,這個特點可以說是《忐忑》重要的獨創性之一。
《忐忑》的成功不僅是因為它多變的唱腔和特殊的音樂結構,還有演唱者在演唱時夸張的面部表情。龔琳娜將戲曲中的地域文化氣息放大地表現出來,使觀眾清晰地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
音樂美學中把音樂表現的對象分為三類:感情對象的表現、視覺對象的表現以及認識性對象的表現。無論是上述三類對象中的哪一種,《忐忑》都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給人以無盡的想象,使歌曲擁有獨特的抽象美、聯想美和內涵美。
作為一位用心去體驗生活的民族音樂家,龔琳娜不斷在民族音樂和傳統唱法中尋找和探索,將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元素融入歌中,創立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在《忐忑》中,她融入了大量民樂和京腔元素,并大膽地將京腔運用于歌曲,從演唱到表演,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時代高度與生活深度
在價值多元化的時代,藝術需要張揚個性,但不論用什么表現方法,都不能丟掉民歌的精髓,即健康向上的、中華民族倡導的真善美。戲曲音樂是我國保護最好的傳統音樂,從戲曲中可以學到各種各樣的技巧,《忐忑》里面就有戲曲的元素,無論是腔調、眼神甚至化妝。民歌能夠不斷傳承且創新,是民歌發展前景樂觀之所在。筆者認為,要讓中國傳統音樂“傳承且出新”,就需要我們深入地研究傳統音樂的特點,并將其獨有的特色靈活恰當地運用在不同地方,這樣才更顯新穎,具有生活氣息。
《忐忑》的轟動說明兩個問題,首先是在現今流行文化藝術失去時代高度、生活深度的背景下,面對藝術創作的低沉,“三俗”充斥的無病呻吟、陳詞濫調,《忐忑》是社會大眾在期待心理下對藝術市場作出的一種反應。
其次,在全球化影響下,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對民族音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時,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大眾不容回避的文化時髦。為發展地方文化,“非遺”被地方政府推向前臺。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附帶的是區域、民族特色的標簽,體現出民族文化的內涵。面對“非遺”引發的發展沖動,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以及藝人出于經濟的動機,熱衷于改造、利用脆弱的地域“非遺”資源。此時,《忐忑》的亮相回應了觀眾內在的文化期待,掀起了觀眾內心的波瀾。
如今,大眾娛樂文化盛行,而真正的中國傳統藝術應該如何以本真的、大眾可以識別的面目出現呢?筆者認為,也許采用這樣一種類似《忐忑》的新型民族音樂才能將民族精華傳給更多的人,而大眾似乎也愿意以這種新穎的方式來接受民族音樂。不管《忐忑》在當今市面上的評論如何,其結果是它成功地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音樂無國界,《忐忑》的創新使更多的人有興趣參與、欣賞并加以了解,這對于弘揚、傳承民族文化不無裨益,其藝術價值令人期待。
吳雅夢(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