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中華第一玉” 玉文化專家為岫巖玉“正名”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7-07]
遼寧岫巖7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岫巖玉是中國八千年玉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一塊奠基石,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核心物質載體”、“中華玉文化使用岫巖玉要比使用和田玉早六千年以上”、“岫巖玉是中國最早的禮玉,還是對東亞玉文化影響最大的玉”……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古代玉器暨玉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2011岫巖玉與中國玉文化學術研討會”,6日在享有“中國玉都”之譽的遼寧岫巖舉行,來自中國內地、香港、臺灣的一批玉文化研究專家與會并圍繞岫巖玉和中國玉文化淵源展開交流和研討。
兩岸三地的玉文化專家通過深入考證與研究,紛紛為自漢代以降的兩千年間因和田玉一花獨放而幾乎銷聲匿跡的岫巖玉“正名”,為岫巖玉至今仍被社會誤認為只是一種低檔蛇紋石玉(岫玉)而忽略其透閃石玉(軟玉)及所蘊含的深厚玉文化而“鳴冤叫屈”: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研究員稱,八千年前興隆洼先民、五千年前紅山先民用岫巖透閃石玉雕琢出精美的玉器,開創了中國新石器時代雕琢和使用玉器之先河,不僅奠定了中國玉文化的根基,而且是中國八千年玉文化史的唯一見證。
“岫巖透閃石玉是中華玉文化的開路先鋒,堪稱‘中華第一玉’”。北京大學王時麒教授說,通過各地出土玉器的調查和分析,表明古代岫巖透閃石玉不僅開發利用最早,而且延續時間比較長,傳播的地區和范圍廣泛,其以岫巖為起點,波及整個中國東部廣大地區。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教授估計,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從北至黑龍江、南抵長江沿海數千公里范圍,都有可能使用了一些岫巖軟玉。最少在距今7000-8000年階段,內蒙古東南以至東北三省,均已使用岫巖軟玉,形成中國北部早期軟玉玉器流通網絡的雛形。
“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和考察研究,使用岫巖透閃石玉不限于史前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它已經在史前(距今7800-8500年)跨海經山東進入中原地區幾乎各個時代?!敝袊鴮氂袷瘏f會原副會長欒秉璈稱,他還支持“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玉料,有可能來自岫巖”的觀點。
臺灣楊建芳師生古玉研究會會長陳啟賢說,岫巖玉料烘托著紅山諸文化的神秘內涵,隱喻著中華玉文化的傳播路徑,導引了華夏民族用玉的文明傳統。
江蘇省政協副秘書長、南京藝術學院殷志強教授將岫巖玉的歷史地位概括為四個“最”——中國最早的禮玉、對東亞玉文化影響最大的玉、中國最具研究價值的玉和中國最具潛力的玉。他說,岫巖玉對早期東亞文化的影響,體現在玉料、工藝、玉器和用玉制度及用玉觀念等輸出方面。
“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距今八千年前后興隆洼文化典型玉器多用岫巖玉雕琢而成,多為黃綠色;距今五千年左右的紅山文化時期,岫巖透閃石河磨玉(河磨玉是岫巖玉中最為珍貴、價值最高的玉種)被廣泛開發和利用,雕琢技法成熟、藝術造型渾厚、用玉制度完善?!敝袊缈圃嚎脊潘部脊胖行某崭敝魅蝿檠芯繂T指出,盛產岫巖透閃石河磨玉的細玉溝是中國玉文化發端的重要歷史見證,從目前情況看,岫巖透閃石河磨玉是當今中國最珍貴、最稀缺的玉石資源,必將得到世界的認可,進而推動岫巖玉研究和玉文化產業的發展。
岫巖滿族自治縣縣長鄧延發表示,將努力把岫巖打造成為中國最大的玉雕藝術品集散地、中國玉文化研究中心,為中國玉文化、玉產業的繁榮與發展作出新貢獻。(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