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會澤斑銅:徘徊在存亡邊緣的金屬工藝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7-04]
曲靖7月1日電(胡遠航)“堂瑯縣,因山而名,出銀、鉛、白銅、雜藥、有堂瑯附子……”這是《華陽國志·南中志》的一段記載,而“堂瑯縣”便是今天位于云南省東北部烏蒙山主段的會澤縣。會澤從出現在歷史中的那一刻起,就和銅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會澤縣是天南銅都的中心,下轄今天的巧家、東川兩縣——稱為東川府,是一個因銅而興的城市。清康乾兩代是會澤最興旺發達的時期,各路商賈、販夫走卒云集于此,留下了108座風格各異的古建筑和規模不小的古城。除此之外,京銅繁榮還帶動了會澤銅手工藝的發達,創造出了銅制手工藝品中的杰作——會澤斑銅。
斑銅作為會澤獨有的一種民間手工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斑銅制作工藝有別于青銅器,它采用含銅量在90%以上的自然銅為原材料,經過鍛打、燒斑、打磨、顯斑等多道工藝制成。它“妙在有斑,貴在渾厚”,褐紅色的表面呈現出流光溢彩、變化微妙的自然晶斑而獨樹一幟,堪稱金屬工藝之冠。
由于斑銅工藝工序復雜,成品率較低,使得這項技術的傳承受到了很大的阻礙,但更嚴重的是,制作斑銅工藝品所需的天然銅礦在會澤東川一帶的枯竭,讓斑銅工藝處于技術失傳的艱難境地。
記者1日走訪會澤老縣城時看到,今天的銅匠街路人稀疏,除了街口一塊藍底白字的指示牌上的“銅匠街”三字,這條寬不足五米,只能稱之為“巷子”的地方已經很難與“請登絳云三千尺,俯看名城十萬家”的銅商經濟聯系起來。
當地人介紹,在銅匠街名聲最大的要數張姓家族。張姓家族原籍南京,祖上明代時曾在皇宮作過銅匠。張姓族人的第十一代傳人——張興明老人,現在仍居住于銅匠街,已經年近百歲,他和他的侄子張克康是張姓家族中唯一還在從事斑銅制作的手工藝人。
盡管張姓家族陳列有不少斑銅工藝,但張克康一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卻是賣豆腐?!安毁u了,這些東西賣了就做不出來了?!睆埧丝蹈嬖V記者,高質量的生斑銅器現在每年的出品不會超過20件,花鳥市場、工藝品市場能看到斑銅工藝品,其實是可以大規模生產的熟斑工藝品。
“制作生斑的原料,必須是含銅量達90%以上,并含金、銀等其他有色金屬的天然銅。斑銅技藝的產生與東川這個地方所產銅礦有著直接關系,因為這里的銅本來就含有金銀?!睆埧丝嫡f,東川開采銅礦的歷史有幾千年,但是現在品位90%以上的天然銅已經少得可憐了。隨著天然銅礦的枯竭,天然銅的價格已經漲到了1000多塊一公斤。
“斑銅這種東西,全世界只有會澤才有。如果這門工藝丟了,這對地方上是一種損失,我們在祖先面前也感到羞愧??!”盡管會澤的銅運輝煌不再,但張姓銅匠卻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堅持延續斑銅技藝。
2008年6月,斑銅制作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會澤縣委宣傳部部長潘利華說,“為了保護好這門工藝,會澤的銅匠們開始嘗試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改進斑銅工藝,但前方注定不是坦途?!?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