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拍賣無極限,成賣假不包賠的飛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6-17]
一個巨大的黑洞正在形成。依據延續至今的陳年行規,書畫領域,“打眼”買到“不真”貨,只有自認倒霉,千萬別想像買條冒牌褲子,能輕易獲得雙倍索賠。若真想和“行規”叫板不但會碰一鼻子灰,還讓圈內人笑話不懂規矩。去年底,一個不自量力的買主,不信邪,想用法律破一下拍賣行依據行規制定的“不保真”條例。盡管畫家本人指認為假畫,賣家亦不肯定其為真品,而行規不認可畫家指認自己畫作的真假,因為存在畫家的誠信問題,權威的鑒定機構和專家是可靠的證據,可誰又保證如此“權威”不被腐蝕呢?如此深厚的傳統規矩,法律顯得蒼白無力,買家費盡心力制作的幾只矛,根本無法擊破拍賣行規的銅墻鐵壁。這場買家告拍賣行售假的官司,以原告的完敗收場。如果拍到的真是假貨,買家只有自咽苦果,就當幾百萬元打了水漂,交了學費,而拍賣行根據行規收取買賣雙方成交額百分比的幾十萬元,卻有點為虎作倀的意味。
一場官司的判決,或許留下了無窮的隱患。一些誠信存疑或與存疑專家聯手的拍賣行似乎看到了更加光明的“錢景”??萍硷w速發展了一個多世紀,書畫造假手段已得到了質的飛躍,而在真偽鑒定上,我們仍在固守著古老的傳統和行規,憑的是專家的慧眼與良心。近期鑒定機構及專家見財忘義、指鹿為馬的行徑陸續曝光,掀起了他們光明“錢景”的一角。如果如行規,畫家本人指認自己作品真偽不足為憑,專家的誠信與良知又有誰擔保呢?拍賣行若知假賣假,誰又能限制其不誠的行為呢?擁有了拍品“不保真”的護身符,管你主觀有意、客觀無意,一概通吃,拍品拍出,份額即拿。假貨買走,自認倒霉。當然,多數拍賣行會以自律和維護聲譽之名抵制不真的拍品,這種姿態不過是降低了買家的風險系數,并沒有任何風險的轉移,真假不管的拍賣行與愿賭服輸的買家之間,強弱之勢,一目了然。
更讓造假者欣慰的是,當今的國際印刷術獲得了質的飛躍,我們曾引以為豪的中國書畫豐富的墨色浸潤藝術,給先前造假者設下了道道屏障,而在制作精密的印刷機面前,已無還手之力。專家證實,當代最新藝術科技成果,如果沒有40倍以上放大鏡的幫助,一幅中國近代字畫和它的印刷品幾無二致,分不出真偽。隨著科技發展,幾年之后,很可能要80倍的放大鏡才會辨出是非,那么100年或500年之后,在浩瀚的印刷品中,誰來甄別哪幅是真作呢?后果不可想象。也許那時,人們只在乎對藝術的關注,已不在意它的真偽。
新的印刷術為當下紛繁的藝術市場又平添了一層亂象,買家的風險大大提升,作為賣家代理人之一的拍賣行仰仗“不保真”的法寶,仍穩坐釣魚臺。這塊賣假不包賠的飛地,怎不讓不法之徒“玩”得刺激呢。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