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如何留住逐漸消亡的民族文化遺產?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6-15]
昆明6月14日電(胡遠航)“隨著社會觀念、生活方式的快速變化,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強勁的沖擊,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和民居正在減少,大量傳統民族民俗實物正在消失?!?4日,云南省文化界圍繞一份《云南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探討了一整天,試圖尋求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出路。
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共有25個少數民族,其中,人口最少的是獨龍族,僅5500人。由于受歷史淵源、地理環境、社會發展水平、文化差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云南較多地保存了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構成要素和整體風貌。據云南省文化廳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云南省已有各級政府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590項,已命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542人,不可移動文物14700處,各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72個,均居全國前列。
然而,隨著生活方式的快速變化,以及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也隨之面臨著強勁沖擊。特別是人口較少民族,由于人口少,文化核心區范圍小、存續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身能力較弱,這些民族的傳統文化瀕臨消失。在云南眾多入選國家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貝葉經因其獨特的制作技藝及其蘊含傣族文化而獨樹一幟。如今,在傣族人中,會制作貝葉經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幾乎都不愿學習貝葉經制作技藝,這門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申遺成功能否挽救傳統技藝瀕臨失傳的局面?文化機構的努力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討論會現場不少專家表示,保護是前提,傳承才是最終目的。只有堅持規劃先行,整體保護的方式,努力構建多方協力的社會公共參與體系,才能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得以傳承下去。
也有專家提出,人口較少民族在發展中面臨著比其他民族更為嚴峻的兩難選擇。如何采取有力措施使人口較少民族在生產和生活上跟上現代化的步伐,又在發展中切實保護好其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已成為人口較少民族在發展中面臨的當務之急。
云南省文化廳廳長黃峻說,過去5年,云南省以深入調查歷史文化資源、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推進博物館免費開放、拓展新型文化遺產、促進遺產資源合理利用為重點開展了一系列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中,有8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村寨被列為省級“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這種以村寨為基本單位實行民族傳統文化在原生地整體性保護的方式,為人口較少民族村寨歷史文化的保護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云南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中提到,2011年——2015年間,云南省力爭將本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提升至100項,3-5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除此之外,還將完善《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和代表性傳承人管理、資助和激勵機制,重點建設大理、迪慶兩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和56個省級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50個文化遺產專題館,構建覆蓋全省的非遺網絡體系、培育一批非遺表演藝術精品。(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