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兩岸詩歌高端論壇”發表《海南紀要》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6-06]
???月5日電 由海南省臺辦、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海南省文聯主辦的首屆“兩岸詩歌高端論壇”,4日結束了為期三天的會期。來自兩岸的近40位詩人參會,羅門、蓉子、李少君、楊克、潘維、譚五昌、方明、林于弘、張德明、江非等23位參會兩岸詩人聯名簽名發表了《海南紀要:創造中國新詩的現代性》。全文如下:
從1917年誕生以來,中國新詩已經走過了90多年的發展歷程。90多年來,拋棄了古典詩歌既定的格律、文言與辭藻的中國新詩,始終在尋找著屬于自己的特定身份。但由于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戰爭等因素的干擾,新詩一直為內與外的各種壓力所圍困,新詩的探索和努力不斷被打斷。在全球化的歷史語境下,奠立中國新詩的審美個性,創造中國新詩的現代性,打造屬于這一文學文體的精神品位,讓中國新詩成為世界詩歌森林中的一顆參天大樹,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在兩岸詩人、詩評家的共同思考和探討下,我們形成如下共識:
中國新詩應回歸“中國”。90多年來,中國詩人始終都把西方詩人作為最好的老師在頂禮膜拜,把西方詩歌作為最高的美學范例進行模仿與借鑒。在中國新詩作品中,我們隨處都可以西方詩歌的蹤影,不少新詩作品其實正是西方詩歌的中文版,不少詩人把成為“中國的普希金”、“中國的里爾克”、“中國的奧登”等作為自己的詩歌理想與目標。中國新詩在追隨西方的道路上走得太遠了,因為一味追隨西方,中國新詩長期以來缺乏對自我身份的主動建構,長期以來都沒有自己的獨特美學標簽,中國新詩在世界詩歌舞臺上也一直未能展現自己的曼妙身影,沒有發出自己獨特的藝術之聲。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大幕已經拉開,中國新詩即將走向自己的百年華誕的歷史性時刻,我們主張,中國新詩首先要回歸中國傳統,要塑造自己的中國趣味和中國品格,要將呈現“中國性”作為審美表達的最高目標。
中國新詩應建立自己的現代性。中國新詩不是西方詩歌的中文版,中國新詩的現代性因此不能完全等同于西方現代性,中國新詩的現代性是中國人的審美思維與現代性歷史境遇的碰撞,是當代中國人的生命經驗與現代意識、現代精神立場、現代價值體系的有機結合,是中國詩人長期實踐和探索而產生的創造性成果。中國新詩的現代性一定要有民族性,中國新詩的現代性里應該有民族文化的因子,中國詩人應該在民族文化的基點上去接收現代精神信息,去吸收和消化現代性成果。中國新詩的現代性又是民族性與時代的聯姻,因為有民族性的文化根底,中國新詩的現代性便擺脫了一些空乏的、陳腐的現代文明副產品,而呈現為高雅、典麗、純凈、清朗的美學質地。同時,在一個全球化時代,世界各種文化的交匯和融合,中國新詩的現代性又擺脫了民族主義的狹隘與偏見,呈現為開放、自由、多元的藝術格局。
中國新詩應重建自己的傳統意識。中國新詩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意味著它的生成與發展始終與過去連在一起,也與未來連在一起。中國新詩是接過了古典詩歌的接力棒而在現代社會中繼續前行的精神火種,古典詩歌的光芒萬丈是中國新詩享用不盡的精神資源和文化財富,中國現代詩人不應該數典忘祖,而應該格外珍惜和尊重古典詩歌傳統。西方詩歌給中國新詩的發展不斷注入了新的血液,西方詩歌也是中國新詩的重要傳統。歷經90多年發展歷史的中國新詩自身也建構起了某種傳統,這種傳統的存在,使中國新詩成為一種有歷史淵源又包容并蓄的文學體式,當代中國新詩應該積極地繼承和借鑒90年來的詩歌創作成果,在既有的詩歌傳統上繼續前行。牛頓說,“如果認為我看得更遠的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國新詩的三大傳統已經匯成了一個精神的巨人,當代中國新詩只有站在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占有更為廣闊的天空。
因此,最重要的是創造,創造意味著既不機械地盲從傳統,又不是模仿抄襲西方。創造,就意味著其內容和形式都是全新的,是包容過去又不同于過去。實際上,無論中西,歷史上所有偉大的創造都是如此。,它來源于傳統又高于傳統,它并不否定過去,但它所呈現的,一定是嶄新的,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和整個世界的——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簽名:羅門 蓉子 李少君 楊克 潘維 譚五昌 方明 林于弘 張德明 江非等二十三人(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