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富春山居圖》:一卷山水 兩岸薪傳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6-03
      一

      這是穿越360余年的相聚。

      這是跨越海峽1000多公里的牽手。

      6月1日,被譽為中國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曾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在臺北正式合璧展出。

      為這驚鴻一瞥,我們應該記住三個歷史刻度。

      1350年。那一年,它水墨華滋地暈開在畫紙里。畫它的人,是年過八旬的老翁黃公望。

      1650年。那一年,它度盡劫波,浴火重生。毀它的人,是明代收藏家吳洪裕,他欲將畫作焚燒殉葬。幸而,子孫從大火中救它而出,終殘作兩段。

      2010年。那一年,它拂去歷史的塵埃,走近人們的視線。激活它的,是一位叫溫家寶的老人。殘作分二,長久隔著淺淺的海峽,他深情地說,“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同為庚寅年。六百年歲月滄桑,在同一刻度,它跌宕起伏著“生”、“毀”、“名”的千秋命運。

      歷史就是這么巧合。

      二

      合璧,終有時。

      《無用師卷》是幸運的。它先后歷經張范我、季寓庸、王鴻緒等幾位收藏家,乾隆年間被征入宮。此后,靜臥清宮近兩百年。直至1948年,被運至臺灣。每四年展出一次。

      《剩山圖》則流浪民間。經吳家后人重新裝裱后,便湮沒無聞。再次面世,已是250多年后。又一次,經藏家多次輾轉。1956年,終得落定浙江省博物館。

      盡管際遇殊途,在歷史的洪流中,終究匯成傳承的共識。

      它來自歷朝官方對“文化并存”的堅持。盡管曾被認定為偽本,乾隆仍以“兩千金”購得《無用師卷》,認為“下真跡一等,不妨并存”。

      文化的成長,需要這過程,即便是臨摹,也是一次藝術養分的汲取,這便是對藝術成長最大的敬意。而這,足以載入史冊。

      它來自民間對千年文化的守護。當視畫如癡的吳洪裕,不忍畫作再遭時世動蕩,不得已做出火殉決定后,為保畫作,吳家子孫不惜火中搶之。而為獲僅長51厘米的殘卷,藏家吳湖帆忍痛以商周古銅器交換。

      這是一種薪火相傳的精神。每個時代的人們都身體力行地傳遞著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經脈。

      兩股合力,烙印出一個民族對傳承的自覺。今天,兩岸的人們仍然在繼續著,真誠地努力,從臨摹開始,到你來我往的書信溝通,最后是合璧。

      歷史記住了這一天。

      三

      余光中先生曾說,中華文化是一個大圓,圓的半徑就是漢字。母語存在一日,文化就不愁沒有載體。

      分享母語,散發著天然的默契。只因我們血同緣、書同文、語同聲。

      在書店。臺北的誠品書店,你會找到莫言、劉震云、畢飛宇等大陸作家的作品;在大陸書店,張大春、朱天文、龍應臺、彭長城、蔣勛等許多臺灣作家的作品也尋常易見。

      在課本里。明年起,“四書五經”將走進臺灣高中生的必修課程。每個星期,他們會花上一小時的時間與兩千年前的哲人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在詩歌里?!靶r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余光中的千首詩作里,關于鄉愁,占了十分之一。

      隔著淺淺的海峽,我們在文化的交融中,交換彼此的經驗和對世界的看法。這種共同感,不僅是歷史和傳統的,更是現實和未來的。

      于是,我們在共同感中棲息心靈。5月2日,侯德健和李建復在鳥巢合唱《龍的傳人》。前奏剛起,現場響起了九萬人的大合唱。情懷,總是在時代最動人心弦的一瞬,情不自禁地訴說著堅定。

      這是一段永遠的旅程。兩岸的我們,一同行進在五千年文化的光與影里。

      四

      一灣海峽,傳承在兩岸。

      在臺灣,傳統文化踩著時代的脈搏,綻放流行的花朵?,F代話劇《暗戀》與古典劇《桃花源》巧妙結合成舞臺劇《暗戀桃花源》,開啟了話劇的商業市場;林懷民的“云門舞集”以現代舞的方式,演繹中國書法的揮墨意境,用中國元素感動了世界。

      在大陸,傳統文化因子在時空的每個角落快速衍生裂變??鬃硬粏问墙滩?、儒學經典,它已然是一所學院,遍及世界的三百多個角落。87萬“非遺”項目每天都在增加,民間老藝術告別落寞,重又復出在現代藝術,在文化產業,在世界舞臺的最中央。

      每個年代,最青春的人們,依然在向往著最古老的文化。瓊瑤小說的詩詞、武俠小說的禮義誠信,意外成為上世紀90年代學生們普及率最廣的國學課外教材。又如當下,在國外文化和網絡時代的強勢沖擊下,今天的青少年亦懂得聆聽和追尋“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這就是民族文化的獨特命運。那些殊美意境,有著最留白的包容,最無形的延展,總能吸引著一代代人自覺傳承。在這種邏輯情境下,新文化的下一段旅程方向何在,如何行進,需要今人的創新,更需要前人的啟迪。

      傳承,是歷史使命,也是時代選擇。

      五

      同行,向著未來。

      2001年,當昆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臺灣出版的《昆曲辭典》篇首文章這樣寫道,“昆腔曲調已被人類列為必須保存的共同文化遺產,我們作為中國人的,焉能不予以重視而努力薪傳?!?br/>
      “我們作為中國人的”。這簡單直白的話語,濃縮了我們民族共同的價值核心。在這個全球化時代,我們更需要攜手傳承的文化自覺。

      同樣在這一年,兩岸合拍影片《臥虎藏龍》在奧斯卡獲得三項大獎,大陸豐富的自然風景資源和人文社科資源,臺灣嶄新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手法,換來的是中國當代文化的新的國際地位。

      在思考,也是在嘗試。中華文化要在與其他文明相融共處中煥發新的光彩,首先需要我們自己對共同記憶與感情的認同,而后才能按照我們的文化方式,傳承我們的精神價值,去教化我們生生不息的子孫,永遠記住中國人的模樣。

      面向未來,我們還有太多的故事需要記錄,有太多的情懷需要表達,有太多的光榮與夢想需要傳承,有太多的文化需要沉積與弘揚。

      《富春山居圖》合璧,是新起點。李月紅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