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各地鑒寶

    泥塑藝術唐代達高峰 北宋彩塑泥菩薩立像堪稱經典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5-19
      本期寶貝 北宋彩塑泥菩薩立像

      □類別 彩塑

      □所屬朝代 宋代

      □文物現狀 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欄目主持 齊書勤

      □講解嘉賓 陳平

      浙江省博物館宣傳部主任

      溫州白象塔彩塑泥菩薩立像是宋代彩塑在江南綻放的藝術之花,不僅充分體現了宋代彩塑的典型藝術特征,而且其制作工藝也體現了“甌塑”的地方特色,堪與晉祠彩塑相媲美,成為宋代彩塑又一個標志性范例,為宋代彩塑錦上添花。該彩塑泥菩薩立像已成為菩薩形象中的佼佼者,更是宋代菩薩造型的典型作例。上世紀70年代初,浙江省博物館向溫州博物館提出調撥兩件北宋彩塑代表作品的要求,其中,這尊彩塑泥菩薩立像留在了浙江省博物館,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也是館內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寶貝外觀

      保存完整色彩剝落

      這尊彩塑泥菩薩立像通體高65厘米,保存比較完整,可惜色彩多已剝落。菩薩面相長圓,下頜豐滿。長眉細目,茶黑點畫睛珠,目視前方,眼光中充滿虔誠與希冀。粉紅暈染兩頰,朱紅點畫雙唇。頸部劃有肉紋,項飾瓔珞。發髻高聳,挽成螺形,綴飾瓔珞,線刻與線描結合刻畫出整齊的發絲。袒胸露臂,肌膚敷以淡淡的肉粉色,暈染自然柔和,臂、腕著釧。發辮、寶繒垂搭兩肩,微微下垂的雙肩凸顯女性柔弱之貌。肩搭石綠色描金纏枝紋帔巾,帛帶繞頸部過胸前貼體側垂于座上。內著紅色描金菱格紋貼體垂曳長裙,裙擺呈花瓣狀垂覆于腳面,衣褶自然懸垂于膝部,盡現綺羅衣料柔軟飄動的質感。腹部系帶打結,腰束石綠色描金蜂窩紋圍腰。衣裙上的圖案紋飾精細逼真,色彩簡淡內斂。腰肢微彎,臀部左扭,右膝微屈,形成曲線,充滿律動,微妙的動勢傳達女性柔美之態,正是此像點睛之筆,最為傳神之處。雙手纖巧,平舉胸前合十,恭敬禮拜。雙足八字外分,赤足立于雙層仰蓮座上,蓮葉一改寬大飽滿的形質,略顯單薄,蓮臺色彩與菩薩服飾色彩上下呼應,修美的菩薩與輕盈的蓮臺渾然一體,別具匠心。

      供養菩薩造型沒有統一的定式,表現形式自由多樣,塑匠畫師可以任意創造。此像是絕世妙手傾注滿腔的宗教熱忱精雕細塑的完美杰作,造神者通過塑繪雙絕的技藝賦予冰冷的泥土以生命,成功地塑造出信仰者心中的菩薩,真可謂一塑一繪總關情。菩薩集淡定的面相、虔誠的神情、勻稱的體態、動人的造型和諧一體,內在精神與外在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不愧是宋代彩塑造像的典范之作、彩塑造像中的稀世珍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罕見個案

      溫州集中出土彩塑

      1965年,溫州白象塔內清理出大批佛教文物,其中造像最多,有銅像、青瓷像、彩繪泥塑像、陶塑像、木雕像、磚雕像、紙絹本畫像等多種形式的造像,極富特色。白象塔于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開始籌建,政和五年(1115年)全部建成。塔內一次性出土的42尊北宋彩塑佛教造像是塔中文物最有價值的藝術珍品,造像題材豐富,形態畢肖,敷彩描金,精彩絕倫,極具絢爛之美,是現存宋代彩塑的典范之作。

      這些彩塑佛教造像大多供于石窟和寺廟中,如甘肅敦煌莫高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及山東長清靈石寺、河北正定龍興寺、山西大同華嚴寺等。據了解,在塔內發現彩塑造像的個案可謂寥寥無幾,而溫州白象塔卻發現了如此集中、如此多、如此精美的彩塑造像目前也僅此一例,令人嘆為觀止。白象塔彩塑造像均是中小型圓雕彩塑,移動方便。這批彩塑造像中有四身造像須彌座上留有明確的墨書題記,可知造像分別是太白星、木星、北辰及太陰天子像,至道二年(996年)為皇帝并四縣百姓祈福消災在白塔寺內建熾盛光道場而特別供養的。以此類推,其余的彩塑造像與上述四像雖未必同時,然而塑像目的無非是為官為民祈福消災,造像供奉于寺內佛壇或佛龕之上受信眾頂禮膜拜,白象塔建成后封藏塔中供養。與石窟寺廟中形體高大的彩塑造像相比,白象塔彩塑造像自有一種纖巧靈秀之美。

      泥塑發展

      誕生于新石器時代

      女媧團土造人的上古傳說映射了人類對泥土的認識非常早。泥土乃自然所賜,隨處可見,易于造型,以泥土為原料而產生的泥塑藝術,與人類的童年相伴而生,起源甚早,歷史久遠。梁思成曾說:“藝術之始,雕塑為先。 ”泥塑作為雕塑的一個分類,在某種意義上也可為雕塑之先。

      在新石器時代的許多文化中,遠古人類留下了很多造型各具特色的泥塑作品,如河姆渡文化的陶豬、紅山文化的陶塑女神像、大汶口文化的陶塑動物等。隨著審美意識的加強,泥塑外描繪敷彩加以美化是為彩塑,而完美成熟的彩塑作品早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就已誕生。

      新石器時代之后,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漢代以后,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圣手的楊惠之,就是唐代泥塑的杰出代表。

      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制作,作為商泥塑菩薩頭像品出售。北宋時,東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樂”在每年陰歷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僅平民百姓買回去“乞巧”,達官貴人也要在“七夕”期間買回去供奉玩耍。元代之后,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產地有無錫惠山、天津“泥人張”、陜西風翔、河北白溝、山東高密、河南??h及北京。

      造型特點 菩薩形象凡人氣質

      白象塔彩塑造像塑造了不同類型美的佛國世界各類神祇,慈祥的菩薩、威嚴的天王、強悍的力士、虔誠的護法、翩躚的舞伎等,這些生動而具體的藝術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表現最多的是菩薩,這也是當時菩薩崇拜盛行的一種反映。菩薩是梵語音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為“覺有情,道眾生”。菩薩協助佛傳播佛法,普度眾生,大乘佛教特別重視這種“上求菩提,下利有情”的菩薩精神。菩薩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佛教理想主義的重要體現,歷代對菩薩形象的塑造均是不遺余力。佛教中本無“性”的菩薩,唐代以后則以女性形象出現,通過表現女性溫柔嫵媚、美麗善良的母愛特質,塑造信仰者與造神者理想中的慈悲為懷、垂憫眾生的菩薩形象。當時眾生對菩薩可以“隨情而造”,因此菩薩的形象是千變萬化,日益世俗化的傾向又使得佛教眾神具有了凡人氣質,縮短了凡圣之間的距離。唐代菩薩豐顏腴身似宮娃,宋代菩薩溫雅秀美如仕女,唐宋塑造的菩薩形象是經久傳世的典范,可謂深入人心。

      白象塔彩塑菩薩立像相好莊嚴,青絲挽髻,頂戴華冠,手貫環釧,胸掛瓔珞,身披天衣,面容秀麗寫實,神情靜謐恬適,體態修美輕盈,衣裝貼體簡約,賦色典雅古樸,與自然寫實的大時代風格相一致,散發返樸歸真的美感。捏、塑、貼、壓、削、刻等泥塑技法的靈活運用,將菩薩女性獨有的曲線律動勾勒得淋漓盡致;點、染、刷、繪、描等繪畫技法潤飾表層,刻畫性格,描繪細節,表達質感。十四身菩薩像或坐或立,坐像端莊恬靜,立像優雅自在,造型都很優美,彩塑菩薩像已成為菩薩形象中的佼佼者、宋代菩薩造型的典型作例。

      宋代彩塑

      體現世俗樸實風貌

      宋代佛教深入民間,向世俗化、社會化、普及化發展。造像風格一改唐代雍容富麗華貴的特征,呈現世俗樸實自然的風貌。宋時的造像形式多樣,金銅像、玉石雕像、泥塑像、木雕像等,諸像紛呈,尤以彩塑像最有特色。彩塑造像易制,制作所需甚微,又能滿足宗教企盼,適合民間供養佛像,因而彩塑成為宋代流行而普及的一種造像形式。宋代佛教造像達到了寫實標準的高峰,彩塑藝術是泥塑其形,色繪其質,塑形繪質,形色并重,塑繪結合,相得益彰,雕塑與繪畫完美統一,更適合表達宋代自然寫實的造像風格,增加藝術表現力,從而形成了宋代彩塑獨有的藝術之美。宋代彩塑造像寫實秀麗,以世間人物為模本來塑造佛像,人物面容完全是生活化了的世間人物,人神的高度統一,契合世俗社會的審美傾向,形成了宋塑的自然之美;塑像人體結構把握準確,線條流暢圓潤,肌膚柔潤勻稱,筋骨分明清晰,體態婀娜多姿,形成了宋塑的形態之美;衣飾質感逼真細膩,衣紋卷褶簡約自如,衣飾精描細繪,敷彩貼金,燦若云霞,形成了宋塑的服飾之美。

      相關閱讀

      泥人張

      泥塑藝人曾被視為“江湖乞丐”、“下九流”,生活極其艱難。惡劣的生存環境,致使泥塑傳統工藝日漸衰落,瀕臨失傳,殘存的少數藝人,農忙種地,閑時從藝,被稱為“杵師”。眾所周知,天津“泥人張”創作的彩塑就是泥塑中的精品?!澳嗳藦垺钡膭撌既耸菑埫魃?,流傳至今已有180年歷史。張明山以高度的思辨和敏銳的洞察力將當代的風土人情藝術地再現出來。張明山生于浙江紹興,其父張萬全曾是一官員的文書;后到了天津,以制作小型石獸及文具為生。張明山13歲脫離私塾從事泥塑創作,其彩塑作品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能真實地刻畫出人物性格、體態;追求解剖結構,夸張合理,取舍得當;用色敷彩,典雅秀麗。泥人張彩塑適于室內陳設,一般尺寸不大,約40厘米,可放在案頭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凈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復砸揉而成的“熟泥”。經藝術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風干,再施以彩繪。張明山的子孫后來繼承祖業,為中國彩塑藝術做出貢獻。

      佳作欣賞

      說到宋代彩塑,首推山西太原晉祠彩塑侍女像,宮廷侍女有的奉文印翰墨,有的梳妝灑掃,有的奉飲食、侍起居,有的奏樂歌舞,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造型生動,形象鮮明,舉手投足間與真人相仿佛,生活氣息濃厚,多姿多彩的侍女像成為宋代彩塑標志性的范例,更是彩塑藝術史上的瑰寶。

      若論及宋代彩塑佛教造像,則山東長清靈巖寺彩塑羅漢像也值得一提。羅漢塑造手法精煉,或慈祥憨笑,或閉目凝思,或顰眉立目,面目入神,其狀非一;身軀比例精準,豐者肌肉停勻,癯瘠者脈絡在手,筋骨見胸,猛勇者怒目,耄耋者低眉,形象傳神鮮活,充滿了世間人情味,集中體現了宋代造像的寫實主義精神,也是宋代彩塑藝術的代表作。

      白象塔彩塑佛教造像是宋代彩塑在江南綻放的藝術之花,不僅充分體現了宋塑典型的藝術特征,而且其制作工藝也體現了“甌塑”的地方特色,堪與晉祠彩塑相媲美,成為宋代彩塑又一個標志性的范例,為宋代彩塑錦上添花。這批彩塑造像以杉木條為骨,摻有谷殼、麻絲的黃泥為肉,拌入桐油、麻絲的細白泥為膚。彩塑像易朽損,不易保存,流傳下來的彩塑造像多經后世繕修重妝,早已今非昔貌,白象塔彩塑以原貌示人,再現了宋代彩塑藝術的精髓。 “甌塑”以當地制作瓷器的原料土制作,使得造像細膩堅韌,不易剝蝕,歷久而大部分保存依然完整,“甌塑”特有的工藝技法愈顯南方造像的細膩精致。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