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繡皇后”的藝術與人生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5-07]
74歲的“汴繡皇后”王素花,至今耳不聾,眼不花。普通人捏都捏不住的不足一寸的繡花針,她使起來仍然得心應手。
王素花手藝出眾,是國家級、省級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最高榮譽——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其實,這位“汴繡皇后”還有精彩的另一面——因免費教授殘疾人刺繡的善舉被評為“感動開封十大人物”之一。
4月的一天,記者來到位于開封東郊的素花宋繡工藝有限公司,聽她講述自己的藝術和人生。
成就來自癡迷
“滾針繡水,朦針繡柳樹,雙合繡毛繩,反戧繡瓦,悠針繡牲畜……用不同的針法繡不同的景物,作品才形象逼真、有立體感。這是湘繡、蘇繡所沒有的?!痹谕跛鼗ㄑ壑?,汴繡魅力無窮。
王素花出生于封丘縣一個名為潘店的小村,小時候家里很窮?!?歲時我開始跟著姥姥和媽媽學繡花,除了繡肚兜、繡枕頭,還學會了剪花?!?957年,也就是王素花20歲那年,她得知開封汴繡社要招繡花工人,就高興地去報了名。從此,王素花的命運和汴繡連在了一起。
1959年2月,開封汴繡社接到一個任務:要創作一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卷刺繡。當一幅構圖復雜的白描長卷送到大家面前時,不少人傻了眼。王素花抱起鋪蓋住進廠里,三個半月沒回家。她帶領姐妹們一針一線繡出了第一幅《清明上河圖》,這幅精美的繡品作為建國十周年河南禮品被送往北京,陳列在人民大會堂河南廳。王素花應邀出席了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藝術之路無止境。在繼承的基礎上,王素花不斷創新,創造了反戧繡、拉鏈繡、席篾繡、散套繡等十幾種新針法,使汴繡藝術更加完美。
善舉源于愛心
退休后的王素花心里仍然放不下摯愛的汴繡,創辦了開封市素花宋繡工藝有限公司。精湛的手藝為她帶來了不菲收入,但作為汴繡領頭人,無論是貧是富,她都在操心汴繡事業的傳承與發展。
她說:“我小時候受過苦,知道窮的滋味。所以誰來學刺繡,我都愿意教他們。特別是殘疾人就業難、創業難,只要他們愿意,我都管吃管住免費教他們?!?br/>
十幾年來,她共免費培訓學員2000多人。目前,有38名殘疾姑娘在她的廠里上班,每個人的月收入都超過了1000元。
王素花說:“只有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多了,汴繡這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才不會失傳,才能更好地創新?!睂τ谧约旱纳婆e,她微笑著表示“沒什么”。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