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基金框架套用在藝術品身上 藝術品基金的權變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4-25]
在中國,如同襁褓中嬰兒一般的藝術品基金,已經在西方走過了100多年。
從最初的集結投資,到合伙投資機構,再到專業化的對沖或者非對沖管理,藝術品基金已經像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那樣擁有了一群超級粉絲。
這群海外基金的導演們,將基金框架套用在藝術品身上,量身打造出這樣或者那樣的投資品,以饗粉絲,或豐富組合。
現在,他們開始打中國的主意。
用90年憋出的一聲雷
16世紀的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了大量商人,成為畫家最大的客戶源。很多時候,他們一起出錢購買或者定制藝術家的作品,形成了藝術基金的雛形。
1905年,André Level在法國創立了熊皮基金(La Peaudel"ours),它由此成為藝術品基金的鼻祖。但是那時,還沒有徹徹底底的基金概念,與其說是一只基金,倒不如說是一個合伙投資機構,一個擁躉藝術的律師和商人的結合體。
盡管他們個個資金雄厚,但是并不足以拿下主流藝術品,于是決定籌集各路資金,砸向梵高、畢加索等大批藝術家的畫作。幸運如熊皮基金,不僅財務回報惹人眼球,還將梵高、畢加索等藝術家捧到了造詣的巔峰。
1914年,鼎盛期之后的熊皮基金退出了歷史舞臺,之后很長時間,鮮有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基金在市場上出沒。直到1974年,英國不景氣的經濟前景和嚴重通脹使得鐵路養老基金(British Rail Pension Fund)開始探索新的投資路數。
當時,該基金創始人統計學專家列文建議,從每年可支配的總流動資金中,撥出5%(約1億美元)以投資組合的方式進行藝術品投資。并由曾經參與蘇富比年鑒編輯工作的艾德爾斯坦負責打理和保管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的藝術品,另一位統計學專家斯通弗羅斯特則負責督導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的整個藝術品投資計劃。
其投資方式很特別:每次拍賣會,購入的都是最貴、最好的一件拍品。就這樣,連續購入了2500幅畫。1999年,也就是在25年后,該基金將這些畫作轉手之后,獲得了近3億美元的收益,平均年收益率超過了20%。
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的破曉之舉,引發了一股機構介入藝術品的投資熱潮。
燎原是很快的
盡管前人不斷進行著謹小慎微的探索,但是藝術品基金仍然是個乳臭未干的毛孩,它的脾氣在成就一幫基金的同時,也會葬送其他。
由大通銀行的分支機構負責管理的大通藝術基金(Chase Art Fund),算得上是金融界第一只藝術品投資基金。1989年,該只基金獲得30億美元擔保,并通過巴黎銀行藝術品投資顧問機構主辦的巴黎銀行基金(BNP Paribas Fund)投資藝術品。
沒有想到的是,收藏費用增加導致成本過高;最初制定的銷售計劃也尚未跟隨市場環境而做出調整,其損失達到投資金額的40%,接近800萬美元。
大通藝術基金的隕落讓一群藝術品追捧者明白一個純真的道理:試水是有代價的,錢也不是那么好賺的。
相對1997年金融危機時對沖基金的損失,大通藝術基金割掉的800萬美元無異于“小巫見大巫”,藝術品市場的波瀾壯闊繼續激發著這幫藝術品投資人揚帆起航的欲望。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英國鐵路養老基金賺得叮當響是事實;富裕階層和金融界仍然是藝術品的超級粉絲;藝術品遠不僅是賞心悅目,而且是提高投資組合收益的“王侯將相”。
僅2000年一年,全球超過50家主流銀行提出了建立藝術投資基金的意向,或者增設為客戶提供藝術品投資服務的項目。
各種小眾型藝術品基金也相繼成立。2004年,由藝術商達尼埃拉?盧森堡發起成立的藝術基金(Art Vest),通過復制熊皮基金的模式,辦得有聲有色。
原先在專業領域打拼的人,也開始充當藝術品基金中的一分子。佳士得前任財務經理菲利普?霍夫曼,在離開佳士得之后,就在倫敦創建了英國美術基金(Fine Art Fund)。該基金雇用多位藝術經紀人在全球購買藝術品,并按照3∶3∶2∶2的比例購買印象派作品、古典大師級作品、現代藝術品以及當代藝術作品,兩年之后,收益超過59%。
2006年,內維爾?圖利(NevilleTuli)與奧夏拍賣行聯合成立了奧夏藝術基金,投資于250位印度次大陸地區知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并將年預期回報率鎖定在35%至40%。
之后,對沖基金也開始染指藝術品。2007年,克里斯?卡爾森(Chris Carlson)藝術投資咨詢公司在英國格恩西成立了全球首家美術品對沖基金——“藝術貿易基金”(The Art Trading Fund)。
是年7月,金融家穆罕默德?達爾曼在倫敦成立了攝影作品投資對沖基金,該基金由畫廊經理塞爾達?奇塔(Zelda Cheatle)管理,專門收藏布勞紹伊(Brassai)、羅德琴科(Rodchenko)和伊夫?阿諾德(Eve Arnold)等當代攝影大師的作品。
西方藝術市場發展之際,他們看到了一個更為龐大的市場:中國。
觸角伸向中國
2008年,在國內少有耳聞的藝術品基金開始著陸,再加上尤倫斯藝術基金旗下的尤倫斯藝術中心在北京的開放,進一步打開了海外基金覬覦中國的胃口。一時間,古根海姆基金會、美國特拉基金會、美國鋁業基金會紛紛開始尋求在中國合作的機會。
是年3月,考慮到西方藝術品市場整體需求的減弱,美術基金和子午線藝術基金,已將投資重點轉向新興市場。此外,由荷蘭銀行設立的“中國基金”,將投資對象鎖定在瓷器雜項等中國傳世藝術品,并由香港蘇富比創始人朱利安?湯普生管理。
觸角紛紛伸開,但真正在中國落地并已拉開戰線的外資藝術品基金仍屈指可數。
1997年,馬克?蓋納和黃文睿在美國紐約共同創辦了摩帝富藝術顧問公司(摩帝富藝術集團的前身);2003年,摩帝富藝術資產管理公司(下稱“摩帝富”)成立。彼時,就開始著手海外藝術基金的建立。
時至今日,摩帝富法人藝術基金、摩帝富亞洲當代藝術基金、摩帝富當代新銳藝術基金、摩帝富歐洲現代藝術基金、摩帝富全球當代藝術基金已經成為其遠漂海外的五把號手。據摩帝富投資顧問李宓介紹,海外幾只基金的收益30%至300%不等,因為在金融危機時期,他們曾接盤了很多物美價廉的藝術品。
隨著北京、深圳等地分公司的成立,摩帝富開始在中國部下陣腳,藝術品基金發行路演不斷上演。2011年初,陸續與中國數家銀行合作發行以人民幣為主要交易貨幣的中國藝術基金,投資中國近現代書畫和當代藝術。
他們在中國的運作方式并未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模式。李宓說,“隨著中國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中國許多當代藝術品也會進一步融入國際市場,如果在一個更大的盤子中運作基金,藝術品流轉的空間也越大,風險也會越小。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