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檔案
劉國松 1932年生于安徽,1949年定居臺灣。14歲在武昌讀初中時開始學畫,20歲轉習西畫。1956年畢業于臺灣師范大學,并于同年創立五月畫會。1968年成立中國水墨畫學會,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迄今。劉國松在中國畫的技法、工具和紙張上進行了非常多的創新,他所研究的“拓墨法”獨樹一幟,并自創了“劉國松紙”。而其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革中鋒的命”“革筆的命”更是在當時的文化界掀起軒然大波。
臺灣藝術家劉國松一直致力于中國畫的革新,在美術界中,他又與吳冠中并稱為現代水墨雙杰。昨日,“劉國松創作大展——八十回眸”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觀眾可以從其150余件代表作中一窺劉國松對中國畫的創新,而這也是劉國松迄今最大規模的個人展覽。據悉,該展覽將于4月3日結束。昨日的開幕式上,劉國松還把其最具代表性的十件作品捐獻給中國美術館收藏。
現存最早作品亮相
今年已進入耄耋之年的劉國松是臺灣現代中國畫的探索者。1983年春節,劉國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他在大陸的首次個人畫展,時隔近30年,劉國松最大規模個人展又走進了中國美術館。
本次展覽策展人朱虹子告訴記者,此次展覽展出了劉國松自1949年至2011年間創作的150余件代表作。由于劉國松的畫作被世界各地博物館、美術館收藏,為了完整呈現劉國松從藝以來的創作全貌,主辦方專門從各大藝術機構借出藏品,其中還包括劉國松現存最早的一件作品《媽媽您在哪里》。
據介紹,《媽媽您在哪里》是劉國松1949年剛到臺灣后不久所畫的一張水彩畫,在小小的明信片背面畫著一個哭泣的男孩,表達了對海峽對岸母親的思念之情。
錄像透露創作秘笈
展覽現場,觀眾可以從展覽“氣”、“空”、“境”、“美” 四個部分中一窺劉國松對中國畫進行的創新。在其頗具代表性的“太空畫”“西藏系列”“九寨溝系列”等多個系列的創作中,劉國松展示了他對中國傳統毛筆的摒棄,而使用“制作”取代“寫”的方式進行中國畫創作。
除了展出作品,劉國松還在展廳同期放映的錄像中,全盤透露了他“制作”這些中國畫的過程。其中,劉國松的“水拓技法”,是將墨或顏色滴入水中,取其水面漂浮游散的效果以紙吸附。此后,劉國松應著畫紙上偶得的水痕墨跡,捕捉隨之激發的創作靈感。對于自己將獨家秘笈的公開化,劉國松告訴記者,他在教課時也是這樣全盤告訴學生,他就是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對中國畫的創新之路上。
■ 畫家小故事
“浪子回頭”倡導現代中國水墨
在上世紀60年代,有感于中國繪畫界一味追隨模仿西方現代藝術思潮與畫風,劉國松在創作上開始轉向中國畫的創作,從事水墨的革新,倡導中國畫的現代化。對此,詩人余光中撰文稱之為“浪子回頭”。而劉國松也在當時提出一個至今仍有價值的口號:“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
將吳冠中介紹到臺灣
1981年,劉國松應中國畫研究院的邀請,到北京參加該院的成立大會并參展,借此機會結識了李可染、劉海粟、陸儼少、黃胄、程十發、葉淺予、吳冠中等畫家。在北京第一場演講后,吳冠中就上來握著劉國松的手說:“我們的心是相通的”,因為那時大陸的藝術家們也一直為中國畫的出路而困惑,在做努力。此后兩人便以畫結友。
此后,劉國松在中國畫創新領域出名了,作品被世界級各大博物館收藏。一家臺灣文藝類雜志希望劉國松能撰寫一些大陸藝術家的隨筆,劉國松一開始便表達要寫吳冠中,“結果那雜志希望我寫李可染,但我對李可染不熟啊”,劉國松告訴記者,雜志給出的理由是,大家對吳冠中還不了解,他就說:“那我介紹后,你們就知道吳冠中了?!?br/>
1983年在大陸辦展影響大
1983年,中國美術館為臺灣畫家劉國松舉辦了其在大陸的第一個個展,當時展覽反響非常大。隨后,這個展覽又先后在南京、哈爾濱等地進行巡展,當時展出的作品和劉國松的觀念影響非常大。對于當時的中國美術界而言,劉國松無疑為國畫的革新與發展提供了一條新路徑,吳冠中等畫家都對他的觀念表達了支持。而他對水墨畫的革新觀念,也一直影響至谷文達等人。2007年4月26日,故宮曾經舉辦過一次劉國松的畫展,當時的這個展覽是故宮首次舉辦臺灣畫家的個展。
為畫水墨造“劉國松紙”
劉國松在中國畫的技法、工具和紙張上進行了非常多的創造,最為獨特的就是他自己創立的“劉國松紙”。劉國松為了尋找更適合表現現代水墨題材的紙張,他跑遍了臺北的紙廠,甚至還在衛生紙上畫過畫。據介紹,最終,他找到了一種糊燈籠的棉紙,于是根據這種棉紙創造了“劉國松紙”。所謂“劉國松紙”就是在棉紙上先糊上一層紙筋,然后在上面作畫,畫后將紙筋撕掉,形成了劉國松所謂的“抽筋剝皮皴”法,此后他的不少作品都是用這種方法創作?!?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