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政協委員建議搶救百年高要花席工藝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3-07]
肇慶3月7日電 (黃耀輝 李文華)廣東高要花席已有幾百年歷史,一直享譽廣東乃至港澳臺等地。7日召開的肇慶市政協九屆五次會議上,該市政協委員劉超建議搶救當地花席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補貼的方式鼓勵村民擴大蒲草種植面積,降低花席編織的成本,將花席開發成肇慶的旅游產品。
高要金渡花席原材料是蒲草(也稱“芏”),明代中葉從福建傳入,先種于高要的金渡、白土等地,在清代已聞名,民國時期有較大的發展。
金渡花席的前身是帶著原來芏色的青席。19世紀末,金渡人鐘準青的祖父在一艘外洋輪船上打工,從海外買了一些“洋紅”、“洋綠”、“洋藍”顆粒顏料回來,用顏料把芏調染成紅、綠、藍、橙等色,織席時色草與白草相間,織成各種圖案鮮艷的席,稱為花席,堪稱“珍品”。
花席是肇慶著名的傳統床上用品和手工藝品,其以草細長、肉厚、柔韌馳名,幾百年來遠銷國內外。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國家主席劉少奇出訪,就曾以金渡花席為禮品,饋贈外國友人。
90年代初期開始,由于外地涼席的沖擊,肇慶花席原料蒲草種植面積的大量縮減,加上花席只能人工編織,成本大、售價高于外地涼席,失去市場競爭優勢。高要花席廠從鼎盛時期的幾十家逐年減少到目前的幾家。由于編織花席的收入較低,只有少數50歲以上的老人會這一工藝,年輕人都不愿學習,導致該傳統工藝面臨失傳。
劉委員建議,政府投入資金,在花席的原產地高要金渡開辦花席編織培訓班,將花席編織工藝作為一門課程推進當地學校課堂,以解決花席編織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
據了解,2009年肇慶花席編織工藝已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計劃定期舉辦花席技藝競賽活動,并建立青少年學生花席編織技藝勞動基地,舉辦花席花式設計、編織、漂染、染色工藝培訓班,推薦和申報各級花席編織工藝傳承人,并計劃每年發給傳承人津貼。
政府部門的答復中稱,花席編織工藝通過政府扶持,與旅游相結合,提高產品檔次和價格,將得以生存和發展。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