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收藏投資

    鑒別定窯瓷的三大法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3-03
      “象牙白”釉、“蠟淚痕”、“竹絲刷痕”

      鑒別定窯瓷的三大法寶

      定窯,是繼唐代邢窯而起,在邢窯的影響下燒造白釉瓷的我國北方的一個著名窯口,也屬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此窯原為民窯,北宋年間,因一度燒造宮廷定燒瓷而聲名鵲起。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和東西燕山村。這個地方,在唐宋時屬定州,定窯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實,定窯的瓷器燒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五代時開始燒造以白瓷為主,到宋金年代,是這個窯口發展的鼎盛時期,元代以后逐漸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間終至落幕。

      宋代定窯以燒造白釉瓷為主,同時兼燒黑釉、醬釉、綠釉等所謂黑定、紫定、綠定、紅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種。這些彩釉品種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而燒成。


      定窯的瓷胎特征是胎質十分堅密精細,胎薄而顯輕,胎色白凈而略顯微黃。無論白定還是各種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窯施釉較薄,釉薄處能見胎色,白定釉色多數為白中微閃黃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猶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別光亮;紫定其實并非紫色,而是醬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勻,常出現深淺不一的現象;書載有紅定一說,但至今尚未見到實物,所見殘片上也只是在醬釉上有紅斑而已。因此如在市場見有紅定出現,須特別小心對待。北宋早期采用正燒法,因而盤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后盤碗采用覆燒法,為防口部粘釉,因此將施滿釉的盤碗在口沿處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燒成后盤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邊的“芒口”。為了美觀,在一些高檔的盤碗口沿上,常鑲上金、銀、銅質的扣,所謂“金裝定器”。這是定窯創燒的一個獨特的制瓷工藝特點。仿品通常采用硬器將口沿敲毛,再涂以污垢做舊,冒充“芒口”;或者在沒有“芒口”的盤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仔細觀察,容易鑒別。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