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藝術家談資差異大 藝術為何總被"行情"累!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2-25]
都說上海的藝術市場和文化氛圍比北京差了不少。到底差在哪?很多同時在北京和上海呆過的藝術家,或多或少會來上一句:氣場問題。
氣場怎么了?
大學教師張勇,也是一名畫家,在上海和北京各有一間工作室?!叭ケ本?,我和藝術家朋友見面,大家一塊兒聊的是思想界的新動態和未來的藝術夢想;而在上海,同行之間寒暄的話題不外乎錢——現在流行什么畫風,什么畫能賣大價錢……”
工作在大學圈的有些上海青年藝術家有一種感覺:城市對于經濟的追求,正在壓縮著文化和藝術的生存空間。缺了文化,靈性便會隨之消弭,創新和創意又從何談起?
京滬藝術家的談資差異
“科班”出生的張勇,受聘于復旦大學,上一門與繪畫史有關的公共課。母親是上海人,從小在上海學習繪畫,這份“根系”似乎最終成了一種羈絆,阻止了他“北漂”的腳步。
盡管多數時間在滬上大學任教,在上海的工作室作畫,但張勇仍時不時地逼著自己去北京混一段時間。按他的說法,北上的目的,最主要是去“透透氣,領市面”,否則,“自己哪天沉淪了都不知道?!?br/>
上一回去北京,有位畫家力邀張勇出席一個飯局,幾個本不認識的藝術家閑聊幾句,發現大家都是“文青”。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談的是文學,詩歌,還有音樂!席間,還有人倡議,大家一起去聽一次地下搖滾演唱會。
張勇立刻有一種找到伙伴的感覺。而在上海,他時常感到孤獨?!昂瓦@里的一些畫家們閑聊,話題總是那么務實,不是談工作室的租金,就是談最新拍賣的行情”。在上海的同行圈里,張勇常常被盛贊為“愛好廣泛”、“有學問”。
此話另有深意:張勇喜歡和周圍的朋友談論思想史和文學史,德國哲學家尼采更是他的心頭所好;但能接他話頭、和他能聊得深入些的朋友,著實不多。
“藝術家不是工匠。對藝術史和思想史都是隔膜的,對整個社會是漠不關心的,能畫出什么好作品來?”所幸,大學給了張勇一些安慰。在復旦執教,總有對美學和藝術史感興趣的學生會主動找這位教公共課的老師聊上幾句。很多時候,和學生還有學校的老師聊天,成了他排解“孤獨”的方式。
無孔不入的“經濟環境”
大學課堂,畢竟只是張勇生活的一角。他的更多時間在威海路696號度過。這里曾是威海路“汽配一條街”時代留下的廢棄倉庫,而眼下,這里已經集納了70多個創意工坊和藝術家工作室,成了一個藝術家社區。
工作室,是張勇接觸這座城市的窗口。時常有一些收藏家光顧這里,但這些與藝術行業相關的從業者,其實有一個更準確的稱謂——投機客。他們的身上,幾乎嗅不到任何藝術氣息?!叭缃竦氖詹丶?,更喜歡投資一些雅俗共賞、容易出手的畫作;而很多畫家,也開始刻意逢迎收藏界和拍賣行的口味,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睆堄潞芮宄?,好的藝術作品,必然蘊藏先鋒意識和原創性??上У氖?,當很多藝術家開始琢磨大眾的審美需求,作品的藝術性也就迅速被消解了。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