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上海雙年展開始撤展 參觀人數不及前兩屆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1-26]
三個月前,上海美術館閉館布展,籌備兩年一度的雙年展?,F在,它開始閉館撤展。1月23日,第八屆上海雙年展閉幕。根據上海美術館的統計,從2010年10月24日開始,三個月的展期內,約16萬人次的觀眾參觀了這屆雙年展。就觀眾人數而言,今年的雙年展不及前兩屆,尤其是2008年雙年展期間,曾有過單日逾萬人次的紀錄,最后的觀眾總數更是高達27萬人次。
觀眾人數當然不應該過度解讀,但在很大程度上,前兩屆雙年展的觀眾人數,最終確實成為衡量其成功與否的重要參照,并且也為策展團隊在各種學術討伐中提供了一些庇護。兩相對照,本屆上海雙年展觀眾數量大幅減少,其中緣由尚有待策展團隊和上海美術館細細研究。
但或許會出現這樣的一種總結,本屆雙年展過于偏重學術,導致了普通觀眾的疏遠。這種將學術和大眾置于對立層面的二分法在藝術界由來已久,本屆雙年展策展人之一高士明就曾質疑,“我們常認為當代藝術是脫離大眾的,所以需要闡釋。但大眾到底是誰,是被媒體塑造出來的,還是進入展廳的每一個男女老幼?哪個是我們所說的大眾?”因此,高士明認為本屆雙年展并不存在主題過于晦澀的問題。
恰恰相反,歷屆策展團隊都十分用心地尋找上海市民的興奮點。不管是上一屆“上山下鄉”的火車,還是本屆的“旋轉木馬”,都深藏了策展團隊的良苦用心。據高士明分析,廣州、北京等地的大型藝術活動中,多半觀眾都是圈內人或者和文藝有關的,唯有上海不同。每一屆上海雙年展,主體人群都是真正的“市民觀眾”。
正因如此,本屆雙年展有可能陷入大眾和學術兩頭不討好的尷尬境地。從雙年展開幕之日開始,針對“巡回排演”這個主題的批評就不絕于耳,這種情形策展團隊早就司空見慣了,任何展覽都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何況,本屆雙年展在展覽模式改革上作出了積極的探索,提出了“優化雙年展機制”的新說法。上海美術館館長、本屆雙年展策展人之一李磊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雙年展文化,從西方到亞洲,都面臨著如何優化模式、創新制度的問題。眼下,全世界雙年展和三年展總數有近百個之多,這固然給藝術創作帶來契機,并且讓全球藝術能夠快速交融,但學術資源雷同、藝術作品日漸平庸等現象也開始困擾著這些雙年展。所以,李磊表示,本屆上海雙年展從“巡回排演”這樣的主題,到多幕劇式的全新展覽構架,都可算是策展團隊對當代藝術展覽機制作出的改革。
但為何機制改良的雙年展,反而沒有以前那么高的人氣了呢?除了展覽本身的問題之外,可能還要分析觀眾觀展的習慣。導演王小帥也是本屆雙年展的參展藝術家,他參展的影像作品《等待》極為靜態。記者在雙年展現場多次采訪中確實看到,幾乎沒有觀眾愿意把這部片子看完。大多數人都是匆匆一瞥旋即離去。對此,王小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今天觀眾的心態越來越緊張,電影畫面迭變的節奏也隨之越來越快,這種快已經成為習慣,這種習慣讓人變得只有感覺沒有思考”。因此,有這樣的“習慣”的觀眾,很容易就會覺得雙年展是沉悶乏味的。它提供不了足夠的感官刺激,那些生僻的學術辭藻也無助于他們從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思考。從這個角度說,本屆雙年展遭受的冷遇或許具有代表性。
每一屆上海雙年展都被媒體塑造成一場盛宴,在成為城市熱點之后,也確實有許多人慕名而去。但這是一個喜新厭舊的時代,被媒體病毒式傳播的藝術熱情很容易消退。而最新的消息對雙年展可能也不利,鼠標化生存對藝術的影響越來越大。近日全球首個在互聯網上舉辦的網上藝博會已經開始。藝博會會在網絡空間中舉辦,有什么理由懷疑不久之后就不會出現網絡雙年展?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