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各地鑒寶

    "尋寶"專家心存憂慮 60萬件中贗品達58萬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1-24



      新年伊始,由CCTV《藝術品投資》欄目、《收藏界》雜志、《鑒寶》雜志等16家媒體聯合推選出了“2008中國收藏界十大人物十大事件”,十大入選人物之一,文物鑒賞家、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王立軍,在頒獎現場就直指市場弊端,最近他剛剛結束了在全國42個城市的收藏品鑒定活動,在回家探親時接受了記者采訪?;仡櫲窝胍暋秾殹窓谀繉<医M成員,前往全國42個城市“尋寶”的工作經歷,他對目前國內文物市場的現狀充滿了憂慮,“在我們過目的60萬件藏品中,贗品的數量竟達58萬余件?!?br/>
      也上過傳家寶的當

      從事收藏行業多年的王立軍曾坦言,自己也是從上當受騙起家的,完全可以用慘痛兩個字來形容自己的收藏經歷?!盎仡^一看,我的藏品至少1/3是假的?!边@次王立軍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一次受騙的經歷讓自己走上了文物鑒賞的道路。上世紀80年代末,王立軍在蘇州火車站等車,有個衣著破舊的小男孩可憐兮兮地拿著一個紫砂壺,說自己沒路費回家,只能把這個祖傳的寶貝拿出來賣,叫賣200元。男孩拿出根火柴,在壺上一擦就點著了。王立軍覺得很神奇,就掏錢買了,回到家還很仔細地把壺洗了一遍,卻再也點不著火柴了。找專家一問才知,原來騙子在壺面涂了磷粉。

      王立軍說,交了學費,反而悟出來了,文物鑒定很講究學術性和技術性,光靠學問深、資格老、名氣大不行,一定要去市場中磨練,才能成長為具備豐富辨偽能力的“實戰型專家”。

      媒體過度包裝收藏

      此次和馬未都、陳丹青等一起成為中國收藏界十大人物,沒有改變王立軍痛陳時弊的習慣,他說,如今國內參與收藏的人數已經達到了7000萬,藏家的熱情絕不亞于“股民”??墒?,在“收藏熱”的背后,卻充斥著造假、賣假、拍假,這些濁流對社會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毫不夸張地說,現在國內文物造假成風,已漸成產業化之勢,歷史上第三次古玩仿制高潮已經到來。

      如今收藏欄目在各大媒體星羅棋布,組織專家對文物進行估價,早就成了令觀眾一見就眼熱的場景。對此,王立軍表示,媒體對很多觀眾造成了誤導,收藏被當成傳奇故事來說,“一夜暴富”的神話不斷被制造出來吸引眼球,這些都起到了負面作用。很多藏品估價往往過高,藏家說20萬,專家就說200萬,這些過度宣傳對文物市場的混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負面作用。

      四種“專家”很害人

      究其責任,王立軍認為,文物鑒定機構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目前我國文物鑒定部門大多“只對內不對外”,只負責對國家館藏和發掘文物進行鑒定,不承擔社會文物鑒定工作。因此,私人收藏者只能求助于社會上各類文物鑒定機構?!拔覀兿氯?,有些三流仿品,普通人看都知道是假的,竟然也有證書。有的藏家光證書就能拿出1000多張,但他的東西全是假的?!庇捎陂T檻較低、法律監管不力,一些自發形成的民營鑒定機構,往往出于利益驅使,做出不負責任的“鑒定”。

      王立軍還將魚目混珠的專家隊伍分出了四種類型?!袄碚撔蛯<摇?,文物知識很豐厚,但“眼力”不行,看不準;“老好人專家”,不管什么東西,都是“好好好”,全是真的;“極左專家”,則寧錯殺不放過,一律否定;“復合型專家”,不但“眼力”不行,人品更不好,只要給錢就開證書,還明碼標價。(新華)

      良莠不齊的鑒寶節目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文物市場。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