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者為何敢向帝王陵下手?田野文物如何保護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1-14]
一張病例牽出盜墓黑手 秦東陵特大盜墓案發人深省
(記者 馮國)西安警方近日宣布: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的秦始皇祖陵——秦東陵被盜案已成功告破,11件國家一級與三級文物被追繳,7名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并將移送司法處理。但是犯罪嫌疑人膽敢盜墓帝王陵的行為仍令人深思,折射出中國田野文物保護形勢日益艱巨。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舉世聞名,而同處一縣的秦始皇父母先輩的陵區——秦東陵卻一直默默無聞。2010年10月20日,其一號大墓發現一個直通墓室的30米盜洞,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西安市公安局隨即成立由50余人組成的專案組展開偵破工作。
秦東陵盜墓案專案組副組長、西安市公安局刑偵局副局長曹楠華說,盜墓現場沒留下任何直接犯罪證據,在五麻袋多物證中偶然發現的一份女性CT病歷提供了重要線索,遂于2010年11月5日凌晨先后將犯罪嫌疑人齊某等4人在西安抓獲,7日又赴千里外的江蘇省徐州將犯罪嫌疑人徐某等3人抓獲。經審訊,他們對盜掘秦東陵一號大墓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對于在犯罪嫌疑人徐某家查獲的11件涉案文物,陜西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認為:被盜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特別是定為一級文物的28厘米高漆木高足豆更是彌足珍貴。
秦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袁仲一說,秦國有非常嚴格的“工勒其名”制度,漆木豆上“八年相邦薛君造,雍工師效,工大人申”的銘文是首次發現的孟嘗君任秦相的文物材料,它對推定墓主人的身份起了關鍵作用。目前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說墓主就是秦昭王,但這對秦國帝王陵墓的研究仍是一大突破。
一件文物上銘文已具有重大學術價值,此前那些已無法追回的被盜、被毀文物又有多少價值呢?盜墓分子因何膽敢向長期不曾涉足的帝王陵“痛下殺手”呢?
專案組人員分析,從近年來盜墓活動由小型墓葬向大中型墓葬、尤其是帝王陵發展的客觀形勢看,主要是田野文物保護的社會環境已發生重大變化:經濟利益在社會上往往居于首位,在電視、網絡等推動下“挖寶、藏寶致富”的社會心態目前處于居高不下之勢,給盜墓分子形成了巨大的利益誘惑。
其次,全國收藏熱的全面興起,尤其是企業家收藏熱的興起,使文物成為投資的熱點領域之一,而一些管理不規范的文物古玩市場、民辦博物館等則讓盜掘文物很容易地“洗白”,逃脫了法律的制裁。
此外,中國田野文物保護體制多數目前仍處于人防階段,沒有多少科技含量,幾個人的文管所管理數十平方公里面積的大遺址早已不適應現實需要。
盜墓活動近來猖獗的主要原因還包括:司法機關目前對文物犯罪的打擊力度不大,對于盜墓活動的責任追究力度也不夠。
專家們認為,這一案件令人深思,其發生表明中國田野文物保護環境已發生重大變化。
長期從事文物考古工作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仲立說,要有效防止盜掘帝王陵的犯罪行為,地方政府必須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保護工作,研究新形勢工作局面。
張仲立表示,盜墓發生了,就要追究有關部門或個人的責任,最重要的則是要想辦法加大犯罪的成本。這應該包括兩個方面:所謂刑罰里的有期徒刑,要加大具體的刑罰力度,不能出現判三(年)緩三(年)的判例;財產上要讓盜墓者會出多少倍的代價,盡量避免使其鋌而走險。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