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研究稱現存《十三經注疏》中《尚書》系偽本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1-06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研究確定 現存《十三經注疏》中《尚書》系偽本

      中新社北京1月5日電(記者 馬海燕)《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首批研究成果5日發布。相關研究證明現存《十三經注疏》中《尚書》系偽本,為紛擾多年的《尚書》真偽之爭提供了有力佐證。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一批流散境外的戰國竹簡約2500枚,其內容多為經、史一類的典籍,在已出土的先秦竹簡中大多前所未見,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本次面世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刊印有竹簡正反面原色、原尺寸的照片以及放大2倍的文字照片,以及釋文、注釋和文字編等。


      全書共包括《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等九篇文獻,前八篇都屬于《尚書》或類似《尚書》的文獻。傳說孔子選編的《尚書》有百篇之多,但經秦代焚書,大多失傳。漢初濟南伏生只傳28篇,稱《今文尚書》。漢景帝末曲阜孔壁發現《古文尚書》,比伏生所傳多了16篇,后又佚失。清華簡是自漢末以來首次發現類似《尚書》的典籍。

      現存《十三經注疏》中的《尚書》里有據說是出自孔壁的《古文尚書》,經過宋代以來許多學者研究,認定是后人偽本,但仍有爭議。清華簡中真古文《尚書》的出現,有助于解決這方面的糾紛。把清華簡《尹誥》與傳世的《古文尚書•咸有一德》相比較,可以判斷后者系后人偽作。這對于中國學術史的研究影響深遠。

      此外, 清華簡中最長的《楚居》簡長度將近半米,記述楚人的居處遷徙,可以證明《史記•楚世家》所記大部分正確無誤,但也有多處不合,為楚國的歷史地理研究及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大量線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表示,此次收入的九篇竹簡,都是以戰國時期楚國的文字書寫,其中《金縢》、《皇門》、《祭公》等有傳世本可相對照,對于推進楚文字研究亦有很大便利。(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