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玉爭論不斷 “玉石新寵”備受業界關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1-02]
龍陵12月31日電(記者 楊穎融 蔣晨)6年時間,從幾十元一卡車到現在萬元一公斤。在名聲大噪的背后,關于黃龍玉的爭論也一直未曾間斷。
30日在黃龍玉原產地——云南龍陵舉行的“第三屆中國黃龍玉發展論壇上”,來自香港、北京等地和云南本土的玉石專家就黃龍玉的相關問題再次進行了觀點碰撞。
國家珠寶玉石協會首席顧問摩イ太認為,黃龍玉只有達到寶石級(玉級)標準才可稱之為玉,否則只算是黃蠟石、觀賞石或奇石。在摩看來,黃龍玉視為玉應具備如下標準:首先,“種”要老,即粒度極細且均勻,無石英顆粒存在;此外,“底”要好,有一定透明度,不變色、不起棉或少有棉,達到這兩個標準便可視作溫潤如玉,而如能再有黃有紅且色彩均勻者便為上品。
此觀點一出,便遭到了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院王時麟教授的反對。王時麟稱,將石頭的組成礦物粒度作為劃分標準并不妥當,這種說法值得商榷。他認為,“玉不琢不成器”,界定黃龍玉的關鍵是要分析玉石原石的觀賞價值大小,當原石的觀賞價值大于其加工成雕件工藝品的價值時,就應當作為“玉石觀賞石”來開發。而事實上,目前已有相當一部分的玩家將玉石原石作為觀賞石來出售。
王時麟同時表示,當前黃龍玉的分級標準僅涉及了顏色、光澤、透明度、凈度和工藝五個方面,缺少了非常重要的質地標準,而光澤分級必要性不大。他建議,可以用質地標準替換光澤分級,具體參數可根據黃龍玉自身特點并參考翡翠分級而制定。
黃龍玉又稱黃蠟石,與和田玉等軟玉相比,透度更高、色彩更艷,因其顏色以田黃為主,且盛產于云南龍陵縣,故得名為黃龍玉。在作為玉石開發前,僅被視為觀賞石被人收藏和買賣。而從2004年至今,其價格一路高漲,創下了玉石史上的奇跡。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黃龍玉是繼和田玉、岫巖玉、獨山玉和綠松石之后的中國第5大玉種。由此也激發了人們的收藏熱度,甚至成為投資新寵。不少學者及玩家認為,黃龍玉的品質已臻完美,但由于現世時間太短,文化底蘊還稍顯不足。(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