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進入全民圍觀時代 新興輿論載體作用突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2-24]
《2010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表明,今年以來,各種網絡輿論載體的力量對比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以微博客、網絡社群等為代表的新興輿論載體的作用非常突出,而傳統的網絡論壇、博客爆料功能弱化,門戶網站新聞影響力降低,新聞跟帖數量減少。
12月15日,《2010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在京發布。據了解,這已是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研究人員連續第四年為《社會藍皮書》撰寫“年度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引發了媒體和網民的廣泛關注。
互聯網 進入全民“圍觀”時代
在即將過去的2010年,中國網絡輿論繼續著迅猛發展的勢頭,截至6月30日,中國的網民數量達4.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1.8%,往往是某個突發事件在網上剛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國輿論,把地區性、局部性和帶有某種偶然性的問題,變成全民“圍觀”的公共話題。
在今年的報告研究周期內(2009年11月11日~2010年11月8日),盡管沒有出現鄧玉嬌、“釣魚執法”等影響力巨大的事件,但根據五大網絡社區和新浪微博客的統計,一年來,圍繞熱點事件的發帖數量依然有較大增長,在全年20大熱點事件中,帖子超過5萬條的熱點事件有13項,其中發帖超過10萬條的事件有7項,超過100萬條的有兩項。這些熱點事件主要涉及公民權利保護、公共權力監督、公共秩序維護、公共道德伸張等一系列重大社會問題,體現了中國網民積極的社會參與意識。
網絡輿論載體多樣化
隨著微博客影響力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和突發事件當事人開始使用微博,微博話題也從日?,嵤罗D向社會事件,微博客因而成為網民收發信息的首選載體之一,其涉及領域已滲透到網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在重大事件、防災救災還是在公民權益、社會救助等各個領域,微博客都成為重要的信息發布載體之一,往往也對事件的發展起到重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微博客還實現了對突發事件的“現場直播”,通過手機等無線終端,每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成為信息發布者,在突發事件中成為報道的主要載體和言論表達的開放平臺。
以QQ群和社交網站為主要形式的中國網絡社群同樣發展迅猛,在網絡社群中,成員之間的關系往往以現實社會中的關系為基礎,因而信息傳播的真實度很高。目前,中國QQ群已經超過5000萬個,開心網的注冊用戶數已經達到8000萬個,人人網的用戶數更是達到了1.2億個。這樣龐大的用戶群不僅為相互聯絡提供了便利,也為公共信息傳播提供了一條新的通道。雖然目前國內社交網站的主要作用是娛樂與交友,較少介入社會公共事務,但考慮到社群成員在組織上相對緊密的優勢,因此,在未來的突發事件中,網絡社群很可能成為繼微博客之后又一種影響力極強的傳播工具。
網絡問政 開辟良性互動平臺
2010年,網絡繼續成為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更多交流的平臺,中央和地方各級黨政機關越來越意識到網絡民意的重要性,也正因此,這幾年,各級黨政機關在持續探索通過互聯網有效聽取民意、匯集民智、排解民怨的方法和途徑,取得了很多值得總結和推廣的經驗。
網民留言板這一形態在2010年繼續快速發展。曾在2009年獲得中國新聞獎的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繼續得到各地黨政機關的積極回應,截至目前已經有45位省委書記、省長和超過170位地市級一把手對留言板中的網友留言作出公開回復,涉及全國28個省(區、市),促成各地大量實際問題的及時解決。在這一經驗的鼓舞下,人民網《部委領導留言板》、《知名企業留言板》等板塊相繼開通,公安部先后11次集中回復人民網網友留言,教育部、衛生部、國資委等部門也都先后回復了網友反映的問題。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山西、安徽等15省(區、市)以“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回復辦理包括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在內的網民留言的固定工作機制。
地方網絡問政平臺的發展也很迅猛。廣東的奧一網網絡問政平臺在2009年7月升級改版,建成了地方第一個系統化的網絡問政平臺,《捎話汪書記》、《有話問黃省長》等常設板塊吸引了大批網民留言。天津政務網和北方網共同創辦的網絡互動平臺《政民零距離》欄目,推行件件有回復、件件能落實,讓網民倍感親切。
靈活運用各種新形式,提高網上互動效率也是今年網絡問政的新特點之一。網絡發言人制度、開設政府微博在2010年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今年8月1日,北京公安正式開通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后,20天內訪問量突破210萬人次,“粉絲”近5萬人。
在突發事件中,積極利用網絡空間發布消息、澄清事實,也越來越得到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的重視。在2010年9月江西上饒縣一起拆遷沖突中,當地政府主動將沖突現場的大量圖片、視頻資料和一些證明文檔在網上公開發布。雖然拆遷戶和政府至今依然各執一詞,但這對長期以來政府與拆遷戶之間的糾紛解決提供了新路徑。
事實證明,網絡問政的發展有助于緩解民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