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傳統銅鑄工藝歷史悠久,已達到國際水平。昨日,銅雕技藝第七代傳承人林朝飛告訴記者,目前銅雕傳統技法逐漸缺失,其中傳統銅扣金技術瀕臨失傳。為了挽救這些傳統技藝,他們已提交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月底,剛剛通過市級非遺保護。
1.曲高和寡,生存空間小
銅雕可以說是一項“曲高和寡”的技藝。莆田傳統銅雕工藝自成流派,流傳于莆仙、福清、惠安等地及東南亞各國,以分散的家庭作坊為主,散落在莆仙各村落,以東莊居多。傳統銅雕是歷史文物的實物見證,在莆田九華山、仙游麥斜山和城廂下鄭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青銅器,見證了商周文化,在城廂下鄭出土的唐開元三年《銅扣》等37件工藝品,見證了唐代的盛世和文明。
據福建省湄洲塑畫院院長、莆田市民間文藝家聯誼會副會長林朝飛介紹,在古時候,銅雕技藝主要用于寺院的佛像、菩薩像等以及制作貴族的把玩品。
2.高達108米的銅雕也能做到準確無誤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莆田傳統銅雕藝術中,鑄出的銅件的紋理和圖案絲毫不差,超大型傳統銅雕,即使高達108米,也能做到準確無誤。在莆田梅峰寺,有一口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由名匠蔡通鑄造的銅鐘,敲擊時聲音洪亮,五更時分可傳至20公里遠,且音有揚抑,有詩贊道:“何處鐘聲出曉煙,梅寺別有上方天……清音可卜陰陽事,還憶當年蔡氏賢?!彼杂小懊匪鲁跨姟敝Q,成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1997年,林勝煌、林朝飛采用紫銅鑄造的藝術品被送往香港收藏。目前,林朝飛等人應越南佛教中央邀請,設計并用傳統記憶法制作目前世界最大的銅坐佛。
3.“五年規劃”保護這項技藝
林朝飛告訴記者,2000年到2005年莆田傳統銅雕技藝出現了繁榮,全市催生銅雕生產企業上百家,但多是家庭作坊式,涌現上千人的銅雕從業隊伍,產品覆蓋全國并銷往東南亞、日本、歐美等地。然而,近年來金屬原材料價格猛漲,利潤低,產業迅速萎縮,從業人數下降到原來的1/3,而工藝老師更是少之又少了。
林朝飛等銅雕藝術家們擔心傳統銅雕技藝會失傳,目前,他們正盡最大的努力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在5年的規劃中,他們準備建立莆田市傳統銅雕傳習所,明年還準備編寫莆田市傳統銅鑄工藝方面的書籍,同時還建議建銅雕藝術展示館。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