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文藝市場良性發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2-22]
當今,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趨勢日趨明顯,文化產業正在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如果說長期以來我們更重視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社會教化、精神導引功能,那么在今日,世人已普遍認識到文藝與文化同時具有的經濟產業屬性、商品價值屬性。而 “三網融合”、3G技術、CMMB、IPTV、IP電視等的次第出現更使新型藝術文化門類不斷涌現,為文化產業結構的整合、文化產業發展步伐的加快提供了新的契機。
繁榮文化市場,開發文藝消費潛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已成為緊迫的時代課題。要促進文藝市場良性發展,首先必須立足中國的國情,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自主發展之路。中國東西部地區、城鄉之間發展嚴重不平衡,各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產業化層次差別很大,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實力、消費結構、消費水準、消費觀念也有著天壤之別。例如,在京津滬和沿海大都市,文藝市場相對繁榮,國際會展層出不窮,文化產業運作機制較為完善,已明顯與國際接軌,但在內陸城鎮,文化產業還往往是粗放型的,更多依賴地理或生物資源,呈現出顯著的鄉土特色,文藝市場化的程度還不高。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4140元,西北貧困鄉鎮則更低,經濟基礎、人才儲備、技術設施的不足成為了制約這些地區鄉鎮文藝市場發育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因此,中國東西部、城鄉間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大為不同,發展文化產業的路徑、方案不可能一致,在文化產業發展中不能盲目追求各地區、各階層、各領域簡單劃一。同時,各地區社會各階層的文化水準、文藝消費狀況也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與各地域、各階層文化需要的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復雜狀況相聯系,文化產業發展的格局、文藝市場的構成、文藝繁榮的策略也必然會呈現出極為復雜的態勢。除了一些大都市外,在大部分地區,通俗文藝與高雅文藝、低端演出市場與高端演出市場的結構比例嚴重失調,與大眾的文化狀況、經濟水準相適應,流行文藝、平面文化畸形繁榮,而深度文化、精英文藝發展嚴重不足。因此,統籌兼顧東西部地區、城鄉間的文藝市場開拓,努力激活農村文化市場,積極引導和開發農村居民的文藝消費潛力,促進精英文藝與通俗文藝和諧發展是我國當前文藝市場發展的重中之重。
我國長期以來文藝產業化程度一直不高,缺乏產業化的歷史傳統和歷史經驗積累。文化產業、文藝市場的結構比例存在著許多問題,娛樂性消遣性的文化產品居多,而發展性提升性的文化產品明顯不足。即使在高端文化演出市場、文化產業領域中,產業化機制也不夠健全,規?;潭炔桓?,產業形態還以粗放型為主,文化產品中的高品質文化價值含量還有待提高。特別是原創性的文化創意明顯不足,缺少聞名遐邇的自主知識產權文化品牌。文藝市場與其他市場、其他產業的關聯性很弱,文化產業鏈的打造和下端衍生產品開發的力度也明顯不足。產銷不對路的現象比比皆是。各地的文化產業發展普遍存在著“小而全”的重復建設狀況,多停留在作坊式生產層次,缺乏區際、省際的分工協作配套聯合。據有關專家推算,我國目前文化消費需求量與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量的供需缺口甚至高達3萬億元,可見我國文藝市場、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是非常之大的。因此,在統籌兼顧高層級的文化產業和低層次的演出市場、城鄉間和不同社會階層間的多方面文化需要的同時,致力于自主文化品牌的打造、文化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的優化、有效供給的增長,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采取有力措施健全文化市場機制顯得尤其重要。
其次,發展文藝市場必須有明確具體、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思路。文藝市場的開拓首先當然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但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藝市場的指導思路與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除了宏觀總體的指導思想之外,我們更應在形成具體可行的、符合當前中國實際的文化產業、文藝市場發展的戰略構想、發展藍圖、培育方案、預期目標上下功夫。特別是應針對當前我國文藝市場發展中存在的不足,突出原創追求和本土意識,重視文化含量和高附加值,形成有助于逐步改變低層次、粗放型的文化產業格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文化保障體系的指導思路。有了明確有效的指導思路,文藝市場的繁榮、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會更多理性的自覺,可以提高效率,少走彎路??梢灾敝父?,防止偏斜。在當前,發展文藝市場特別應確立本土文化意識。當經濟和產業失去民族精神,無視本土民眾,一味簡單復制異國強勢文化時,一個民族也就勢必失去精神的原創力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覺,喪失文化品牌、民族特色和民族凝聚力。而且這個民族、國家的文化安全和文化權益也會遭受嚴重威脅,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會受到嚴重擠兌。在當前,發展文藝市場還應自覺確立公益文化建設的理念,致力于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求得公益文化與商業文化的平衡,促進文藝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這不僅要求我們下大力氣建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改善各地鄉鎮,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鄉鎮的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消費配套條件,而且要求我們積極建設旨在扶持高層次文藝,促進公益文化的社會基金培育機制,為聚攏爭取社會基金奠定完善周密的配套機制、相關措施、法律法規和輿論氛圍,使社會基金和商業資本優勢互補、互相激發。這不僅有助于防止文藝市場的過度商業化,而且有助于促成商業資本和社會基金的溝通轉化和互利互惠。
第三,開拓文藝市場客觀上需要型塑文化市場主體。文藝市場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改變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大包全攬的做法,突出市場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在解決供求關系中的樞紐作用,有步驟、有計劃地推動國有文化事業單位進行公司制或股份制的改造,使之盡快走上資本運營的軌道,成為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培育成熟的文化市場主體,積極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文化市場,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文化市場主體的確立和高度成熟有助于調動文化產業公司的積極性,進行多渠道融資,充分挖掘文化資源,捕捉商機,對促進各地域文化資源的深入全面開發,帶動地域文化的傳播和產業升級顯然有著積極意義。對培育文藝市場主體的強調絕不意味著取消政府主體、國家財政在文藝市場發展中的宏觀調控、規范引導、扶持示范作用,尤其是在國際文化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政府政策上的傾斜、財政上的扶持對于民族文化品牌的做大做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受眾面窄、非營利性、難以批量復制的傳統文藝更需要政府和全社會長期不懈的扶持與鼓勵,正如托夫勒所指出的,來自政府和社會的捐助有助于抵制商業收益的壓力,改善經濟境況,對于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文藝市場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文藝市場的繁榮發展既型塑著也呼喚著具有現代市場意識的市民主體。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人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培育健康開放的文化消費心理,型塑與市場時代相適應的新型產業文化觀念。中國歷史上長期處于農業社會,重農輕商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在今天,消費主義文化甚囂塵上,消費已然成為刺激需求、拉動經濟的重要手段,商品消費也日益變異為符號、品牌的消費,成為彰顯生活風格,營構私人意義,進行社會區分的途徑。傳統的小農文化心理顯然與都市人生、商業文化、文藝產業化格格不入。國民觀念的變遷不僅關乎審美理想的與時俱進,而且直接影響著文藝消費的規?;?,影響著文藝市場的繁榮,對于傳統文藝與大眾文化共生共存,實現互補互動,使文藝市場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意義重大。
此外,還應高度重視現代大眾傳媒和信息媒體革命對文藝市場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影響。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觸目皆是的是媒介化的現實,大眾傳媒不僅作為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促成了文化信息的廣為流播、群眾文化的蓬勃發展,而且傳媒的造勢與引導、篩選與包裝深刻影響著受眾的消費習慣和消費選擇,傳媒已成為文化市場機制的有機組成部分。大眾傳媒還促進了文藝市場跨地區、跨行業的整合,溝通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導致了文藝消費的全球同步和文藝市場的全球一體化。媒介轉型還使今日的文化產業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傳媒產業,電子傳媒、大眾文化既擠兌和挑戰著傳統文藝,又為文藝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文藝與高科技日益融合,信息媒體技術有力促進著文化產業的升級換代,視聽藝術、影視藝術、多媒體超文本成為了當代文藝市場中的新寵,因此,因勢利導,積極促進傳統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實現虛擬藝術與傳統藝術的互補互化,培育當代文藝市場的新生長點也顯得頗為重要。何志鈞 賀滟波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