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民間博物館人共聚北京談發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2-21]
一只純金打造,僅有一粒米的二十分之一大小的提梁茶壺會有多精致?來自大陸和臺灣的民間博物館館長們爭相通過放大鏡仔細端詳,這件微雕的作者陳逢顯細心地為大家講解他這件耗時3個月的新作品。
20日上午,以楊英風美術館館長楊奉琛為首,來自臺灣17家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博物館館長,與大陸10家民間博物館負責人,以及國家文物局和北京文物局的官員相聚在首都博物館進行座談。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介紹,大陸民間博物館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初,發展至今共有民間博物館328家,約占大陸博物館總數3020家的一成多。盡管近年來發展速度很快,但仍處于起步階段,距離“13億人口需要4萬家博物館”的距離還很遠。
臺灣民間博物館協會秘書長陳海宇指出,臺灣的情況與大陸恰恰相反——600多家博物館中,民間博物館達四五百家,呈現較為多元的自然發展狀態。
北京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介紹了自己經營博物館的理念,他堅持“做全國服務最好的博物館”的種種實踐令來自臺灣的館長們深感佩服。
四川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占地500畝的博物館聚落,也令大家嘆為觀止。為了更多地收集抗日戰爭時期國軍老兵的手印,以擺放在博物館聚落的“手印廣場”,紀念抗戰歷史,樊建川還誠懇地拜托臺灣的館長們幫他在臺灣征集。
臺灣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執行秘書李俊寬為大家講述了臺灣布袋戲從福建泉州到臺灣之后的傳承與發展,如何呈現臺灣文化的獨到一面。他呼吁,“大陸客人來到臺灣,除了阿里山、日月潭,也應該多多探訪臺灣的民間博物館,更貼近感受臺灣的文化魅力?!?br/>
已經營毫芒雕刻館13年的陳逢顯表示,大陸民間博物館規模大、發展快,而臺灣的博物館小巧精致、可愛并感人,兩岸應該多多交流,取長補短。
楊奉琛指出,在經濟快速增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背景下,臺灣與大陸應該整合資源,在傳統文化根基上共創中國元素的現代化和未來化,共同為傳承文化、改善現代生活而努力。
在4個多小時的交流中,大家談理念、談發展、談合作,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主持座談會的首都博物館館長郭小凌感嘆:“兩岸民間博物館人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陳新潮也專程從另一個行程中趕來參加座談。他指出,兩岸民間博物館的交流非常必要和及時。臺灣民間博物館起步早,發展豐富,對于大陸處于初級階段的民間博物館發展與經營有很大的啟發。
陳新潮說,“兩岸之間語言相通、有共同的文化基礎,交流起來非常暢快。我們將繼續為兩岸博物館人的面對面交流搭建橋梁,希望這種交流成為常態?!?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