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珍寶拍賣屢創天價 盛世收藏看投資價值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2-19]
2010年拍賣市場異?;鸨?, 屢屢創出天價拍品,有許多中國的珍寶在國內國外各大拍賣場上屢創天價。BTV《天下天天談》2010年12月17日播出《盤點2010,那些珍貴的拍品》,以下為節目實錄:
邀請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 蒙曼副教授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時事評論員 張宇清
主持人:羅旭 編導:蔡璐 徐士悅
主持人:各位好,歡迎收看今天的《天下天天談》,今天我們的節目要圍繞2010年的拍賣市場上那些屢屢創出天價的拍品,我們知道在這一年拍賣市場異常的火爆,有許多中國的珍寶在國內國外各大拍賣場上屢創天價,今天我們節目呢,先從創下天價的乾隆粉彩鏤空瓷瓶開始說起。
2010年11月11日,一件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在倫敦博羅的班布里奇拍賣行拍出5160萬英鎊的成交價,約為人民幣5.5億元,創下亞洲藝術品拍賣成交最高紀錄,也刷新了中國最貴藝術品的歷史。
據BBC等媒體報道,在拍賣前這個瓷瓶的預估價僅介于80萬至120萬英鎊之間,但最終的成交價格卻高達原估價的四五十倍。拍賣行工作人員稱,賣家海倫·波特雖然對瓷瓶拍賣價格抱有很大期望,但絕對沒有想到最終的成交價會如此之高。瓷瓶是海倫·波特的父母在1930年代得到的,據說在家中收藏了約70年。海倫·波特兄妹倆在收拾已故父母的舊宅時發現這個瓷瓶。瓷瓶高約40厘米,瓶底印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字樣,瓶身鏤空,中間繪有兩條魚和紋形波浪,瓶頸涂黃色,瓶身天藍色,是清朝乾隆時期的粉彩鏤空瓷瓶。專家認為,這個瓷瓶是乾隆三十多年官窯制品,并且應該是皇宮收藏。
主持人:看到這些美輪美奐的瓷器,真的是心中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咱們的先輩是多么的有藝術的這種感召力,這些藝術品在今天看起來仍然是美輪美奐,我覺得它應該不止這個價錢,應該更高,但是今天我們兩位嘉賓,我不知道有沒有跟我不同的看法,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女士,歡迎蒙教授。蒙教授,我們知道在之前,是元代的青花瓷叫鬼谷下山曾經創下了2.3億元人民幣的這個拍賣價,在您看來,我們這個清乾隆粉彩的鏤空瓷瓶5.5億元人民幣,這兩件拍品您覺得有什么異同?
蒙曼:其實應該說兩件都是藝術珍品,因為從粉彩瓶咱們這是乾隆粉彩鏤空瓶,這是粉彩瓶的最高峰,因為粉彩瓶它是從康熙年間,而且是康熙后期開始創制的,康熙雍正這代是發展時期,顏色一般是比較淡雅一點,構圖也比較素凈一點,但到乾隆馬上出現了一個大的變化,因為乾隆這個人他比較好大喜功,而且當時國力又強,而且當然這粉彩技術也在發展,所以就出現了那種特別雍容華貴的,它的圖案特別繁縟的那樣的一種境界,咱們看到這個瓶就屬于這個境界的,那當然是粉彩發展的一個巔峰之作,但是《鬼谷下山》元代這個罐它也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東西,因為我們知道青花是我們國家瓷器的一個代表,但是青花元朝是它一個真正的開創時期。雖然唐宋有,但是那個境界不高。
主持人:所以您覺得元代的青花瓷有特別的意義。
蒙曼:特別的意義,而且因為它歷史時間又比較短,他一共不到100年的歷史,留下的作品現在號稱全世界不超過500件,所以這個元青花它也有它特別獨特的意義,當然呢,我想這兩個如果做比較的話,它們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都是中西合璧的差不多,因為從咱們粉彩來講,那是中國傳統的五彩在融合了西洋的發廊彩,然后新研制出來的一個東西,我們現在看是古器,當時是創新,那青花也是一樣,元青花是什么呢,它實際上是當時用了西洋的骨料,才能夠做出那樣艷麗的色彩來,如果用我們國產骨的話,它的顏色是發灰的,所以實際上兩個都是中西合璧,土洋結合的這樣一個產物。
主持人:看得出來兩件您都非常喜歡。
蒙曼:非常好,非常好。
主持人:非讓您選出一個最喜歡的您會傾向于哪個?
蒙曼:我個人傾向于元青花,因為元青花它代表了一個歷史轉折時期,中國從素瓷到彩瓷的這么一個轉折時期,我想這個轉折時期,它出現的這個東西,我覺得更有歷史價值。
主持人:好,今天我們還有另外一位嘉賓來到演播室,我們的老朋友,也是資深的媒體評論員,國際廣播電臺洪琳先生,歡迎洪先生,洪先生,這兩件一個是元青花,一個是清朝乾隆的粉彩鏤空瓷瓶,您個人從審美的角度更喜歡哪個,我們拋開價格?
洪琳:對,其實從這個骨子來講,我更喜歡這個元青花。
主持人:那您跟蒙教授一樣。
洪琳:我應該是跟蒙教授一樣的,而且我覺得它更體現的中國古典文化的特色里面,就是說那種粉彩的,其實應該說至少從今天的角度來講的話,它并不像青花瓷那么代表中國的古典文化,還有一點我相信就是因為《鬼谷下山》是個2005的拍品,當時拍出的價錢,但是如果說按照文物市場現在這種火爆的行情來講,如果也是拿到2010年的秋天拿出來拍的話,它搞不好,新的這個世界紀錄又誕生了,這是有可能,畢竟它是5年前的一個價格。
主持人:所以你覺得現在創出這個天價5.5億元,應該也是資本市場在運作的時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洪琳:對,因為你像這次的話,就圍繞著瓶子拍賣的過程中,其實爭議是很大的,就是說大家提出很多的疑問,比如說英國這個拍賣行本身不是一個特別大的拍賣行,那么雖然我們也說好的東西不一定在大行里面,但是大行應該是有它的眼光,包括收藏者也會有那眼光,還有一點像這個兄妹,兩個收藏這個瓶子的人,那么對于這個瓶子的估值和最初拍出來的價格居然相差那么大,那么我們想他判斷肯定有這種。
問題就是說到現場參與拍賣的人,那么對這個瓶子判斷,難道也會出現這么大的落差嗎,如果說真的是一個文物價值不是特別大的那種瓶子的話,我想吸引的未必是那種分量特別重的買家,但如果不是分量特別重的買家,最后他怎么會拿出這么高的價錢把那個拍走,他是有備而來的嗎,對嗎,如果是有備而來的,那么好像從前面的邏輯推斷不出來這些東西,另外還有一些爭議呢,就是圍繞著那么這樣的拍賣的行為,究竟合理不合理,就我談的是一個理性的問題,這個東西又落到問題,盡管我們說文物,從這個文物的價值來講它是無價的,畢竟是歷史的東西,但是還原到商品市場里,只要通過拍賣的情況展現出來的話,一定是有人給它一個估價,那么這么估價這么高的一個價格合不合理,那么這都是爭議的一個地方,那么就很顯然大家會判斷,說如果認為元青花,比如說很多人更喜愛它的話,那么這個粉彩鏤空的瓶子,這個瓷瓶它怎么能夠拍出這個價錢來,那么這也是大家打了一個疑問的地方,那么就有很多的說話者出來了,我看到公開的報道中就說,是不是有人在做局,那么比如說拍出一個價錢來,那么過了多少年,參照這個價錢繼續拍的話,那么它有可能就會利潤兌現的時候,所以這里面我看這個爭議說法挺多的。
主持人:明白,剛才我們講的是瓷瓶,乾隆的粉彩鏤空瓷瓶,今年我還記得在6月3號的時候,當時在保利的春拍上面一件拍品,當時也是非??廴诵南?,幾經叫價到最后所有的人都站起來了,這個就是北宋的大書法家黃庭堅的《砥柱銘卷》,我們下面帶大家來看一下《砥柱銘卷》的拍賣行情?
在2010年6月3日晚舉行的保利5周年春拍會上,北宋書法家黃庭堅大字行楷書《砥柱銘卷》以3.9億元落槌,加上傭金4.368億元成交,創造了中國書畫拍賣史新紀錄。
該卷長達8.24米,計82行407字,僅次于現藏于美國的18.22米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卷和藏于臺北故宮的10米長大行楷《明瓚詩卷后跋》,加上歷代題跋,總長近15米。據專家介紹,《砥柱銘》 卷作于1095年前后,作品經王厚之、賈似道、項元汴等收藏,長期流傳于中國民間,20世紀上半葉從廣東流往日本,收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直到數年前,為臺灣藏家購得,這是首次出現在拍賣場中。
主持人:真美,真的是很漂亮,我們現在在欣賞這些藝術品,真的是無價之寶,我覺得用金錢來衡量是不對的,完全是用從欣賞的角度無價之寶,蒙曼老師來給我們講講圍繞《砥柱銘卷》背后有哪些故事?
蒙曼:《砥柱銘》它其實是黃庭堅的一個作品,大家他寫的這個《砥柱銘》本身并不是黃庭堅寫的,而是唐朝的宰相魏征寫的,那是在爭冠11年,魏征和唐太宗一塊去潯興洛陽,因為唐朝東西兩京嘛,西經長安和東京洛陽,到洛陽去,然后中間不就經過三門峽,就是現在三門峽當時陜縣,陜縣就是中流砥柱這個山就在那里,而當時中流砥柱的山又和大禹的傳說聯合在一起,人們認為是大禹批山,然后引黃河,讓它有兩個流向,所以當地有大禹廟,那大禹是中國古代一個了不起的圣王,而且人們尤其感念他治水這個故事,所以在那是魏征寫的這個砥柱銘,當然他其實謳歌的是唐太宗,所以魏征這個也是一個很好的拍馬屁的手段,說這是一個圣王,為了老百姓三過家門而不入,而且還有很多寫他的像什么卑躬、(土街)等等這樣的一些事跡。
但是后來因為魏征又是一個著名的鑒臣,一個著名的職臣,所以魏征人格很被人們欣賞,因此《砥柱銘》后來也流傳很廣,黃庭堅呢,他是一個北宋,大家現在知道他是一個書法家,實際上他也是一個詩人還是一個政治家,作為政治家他也有比較完善的人格,很推崇魏征的為人,所以《砥柱銘》它并不是寫了一次,他是經常給人寫,有朋友要他寫,只要人家是當官的,他可能就會寫這個砥柱銘來激勵人家,像魏征學習,然后這個可能也是寫的眾多作品之一,只不過流傳下來的是這樣一些,是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形勢,當然這個砥柱銘實際上和魏征原作有點差別,第一個是他寫了一些有一些錯字,另外他在后面自己寫了一個巴,就是講他為什么這么喜歡魏征,為什么喜歡用魏征精神來激勵后人,有這樣一個巴尾。
主持人:自己做了一個解釋。
蒙曼:對對對。
主持人:所以很多人就會有一些小小的爭議。
蒙曼:對對,后來人們也是說呢,因為這個錯字多,或者因為這個書法風格跟黃庭堅其他的東西不太一樣,有人說是贗品,但是是不是呢,這個書法界也有這樣一個說法,就是一個人一生他的風格是在變的,我們每個人小的時候寫的字和成年以后的字不一樣,那書法家也得允許他在成長,晚年的東西和中年的東西,現在一般認為這是中年的東西,應該說是很大的不同,那從他的收藏家來看,我們倒是看到的一些著名的人物,包括剛才提到的賈似道,賈似道是一個大奸臣,南宋的一個大奸臣,大奸臣也愿意看大忠臣寫的東西,這很有意思,但是如果說他的這一些收藏者都能夠被確認是真的,而沒有說其他的一些挖刻,或者說后來改造的一些行為的話,那我們就應該認為這是黃庭堅的作品,至少是那個時期的一個作品,那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它是有非常大的價值的,因為黃庭堅說法是宋四家之一嘛,而且是排行第二的,很了不起。
主持人:是,洪老師,我覺得剛才蒙曼教授講到一點,我覺得特別地有意思,不管是中間,大忠或大奸,但對待藝術的面前都是一樣的,都是欣賞的。剛才我們道到這個《砥柱銘》有可能是贗品的問題,其實在乾隆時期就有人提出來它是一個贗品,那關于這一點,洪老師您怎么來解讀?
洪琳:實際上圍繞這種藝術品,尤其這種書畫作品是不是贗品這個歷來爭議都非常大,因為有的時候它確實很難判斷,就是畢竟是年代久遠,但是也有一些這種判斷的依據,比如說剛才蒙老師所講的,那么像賈似道這種,那么深入的年代距離黃庭堅年代不遠的話,而且他的官位又比較高,那么他得到珍品的這種機會是大的多,所以說在一個年代不是很久遠的時候,那么他收藏黃庭堅的作品,那么基本上被認為就是可能說這種接近于真跡的可能性會大一點。
主持人:等于給它做了一個對書。
洪琳:做了一個對書。包括后來收藏他的很多都是那種大家,知名的這種人物,那么總不至于大家的眼光一致都看歪了,那么這個判斷是一個依據。另外一個就是說這個書法界里包括這種收藏品,本身就是說究竟是真偽這個事情,有沒有人替它去負責,似乎以來實際上是沒有人替你負責的,關鍵就看你自己的眼光,你眼光如果精準的話,經常就像地攤上你都挖到珍品,大家認為你撿到漏了。
主持人:而撿漏基本不可能吧現在。
洪琳:現在就基本上不可能,那么如果說倒退多多少年的話,有這種可能,現在應該說在收藏這個圈子里面,一直矚目這個圈子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各種手段上來以后,那么這種的機會確實小得多,接下來可能大家的一個問題,如果說在收藏的時候,這個珍品和贗品怎么區別,或者說你以珍品的價格買到了贗品怎么去調整這種心態,其實也不妨換一個角度去想,如果說連那種行內的專家都無法辨認它的真偽的時候,至少來講的話這個復制的品還是很高的,要相當高的,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講它也不是說一無是處,他也有相當高的收藏的價值,甚至說有的時候,可能就是說不見得是珍品,但是臨摹的等等,那么這些人本身他也是大家,那么這個過程中,那你就不妨收藏他的,因為過了多少年以后,這個東西總是越來越少,到最后留下來的都是寶貝。
主持人:好,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為大家來點評,接下來為大家推出的是拍賣的價格僅次于黃庭堅《砥柱銘卷》另外一幅作品是王羲之的高古摹本草書《平安帖》。
在2010年11月20日晚舉行的中國嘉德2010秋季拍賣會上,王羲之的草書《平安帖》亮相時便引起全場關注。拍賣從5500萬起價,短短兩三分鐘便競價到8800萬。此后買家以1000萬為競價階梯展開爭奪,最終,王羲之草書《平安帖》以三億零八百萬元人民幣成交,而此專場也創出6.94億元人民幣的總成交額。
《平安帖》又名《告姜道帖》,為絹本,長24.5厘米,寬13.8厘米,共4行,41個字。上面并沒有作者的名款。延展開這幅草書帖,41個字的周圍蓋滿了幾十方收藏鑒賞印章,可見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屢次易主。晉代王羲之被尊為“書圣”,由于年代久遠,他的真跡早已不存于世,唐代精摹本歷來被當作真跡看待。該帖曾經乾隆皇帝兩次御題,民間流傳王羲之高古摹本無出其右。
主持人:草書《平安帖》,但是這幅是高古摹本,洪老師,現在為我們解讀一下,什么叫高古摹本?
洪琳:實際上在這種收藏界,就是這文物的收藏來講的話,它不像說我們研究真正歷史來講說古代,近代包括遠古時代,不是那么一個劃分,對于這個文物收藏來講,可能有的歷史實在太久遠了,那個年代,幾乎就已經沒有珍品流傳下來,對于王羲之的作品也是這樣,我們都知道王羲之他出生那個年代就是書法大家,那么大家都收藏他的東西為主,問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包括很多作品都收藏在了帝王將相手里面,那么有的帝王那個癖好又是很孤僻,可能我走的時候帶走,那么真跡是越來越少,那么就存在一個文物界判斷實踐的標準,那么唐代以前就被稱為高古,就是說很難得的那種時間很久遠了,那么明代以前稱為古代一樣。
王羲之的作品應該說到現在為止,真跡就應該說基本上斷定它是沒有了,那么就是到了唐朝的那個時候,如果說有臨摹他的各種帖子什么之類的話,就已經是文物價值相當相當高,所以剛才我看小片里有一句話說,就是唐朝的這種高古摹本就幾乎等同于真跡,因為本身臨摹的,尤其流傳到今天的版本收藏的本身也不多,就高古摹本本身都已經不多了,而且很多又是大家臨摹下來的,那么它的價值確實很高,就等于同王羲之的真跡,所以現在看盡管說他不是王羲之本人寫的這個東西,但是它也能拍出這么高的一個價格來,就是大家在這個文物價值的判斷上已經是趨同,大家一致認可這樣的一個價值。
主持人:對,所以剛才您說了,就坊間有一種流傳,就是說真跡已經被唐太宗帶進了墳墓里面,但是又有另外一種說法,說乾隆皇帝和包括大書法家文征明都說啊,這個東西絕對是真跡,蒙教授,您怎么看?您的解讀是什么?
蒙曼:所謂唐太宗帶進墳墓里,這個是另外一個帖子《蘭亭序》,《蘭亭序》是確實是被唐太宗帶進去的,那是怎么回事呢,其實王羲之的作品在唐朝就是最受推崇的,當然為什么在唐朝最受推崇,跟唐太宗本身對它的追捧分不開,唐太宗絕對是王迷,所以他一上臺之后呢,就趕緊去收羅王羲之的作品,當時就是一字千金了,不是現在一字千金,當時就已經是一字千金了,那一字千金之后,他收了很多散的東西,但是只有《蘭亭序》,被王羲之認為是自己的神品,他沒有收到,沒有收到很著急,那個作品到底是在哪呢,是在王羲之的七世孫一個和尚叫志勇那里,志勇去世之后呢,又給他自己的徒弟(便才),所以就在寺廟里收藏者,那唐太宗把便才找到宮里來跟他要這個帖子,便才不給他,不給他怎么辦,唐太宗最后愛得沒有辦法,他去騙他,他派了一個叫做肖記的這么一個監察御史,扮成商人,然后弄了幾個散帖,也是王羲之的作品,當時絕對是真跡,然后到人家寺里來跟人家和尚便才攀交情,然后攀了一陣子交情之后就說了,我愛好說法,咱們講論講論,拿出自己幾個帖子來了,然后便才一看,說你這個不行,我有比你這個好的,什么好呢,《蘭亭序》,《蘭亭序》那當然這個肖記說,我不認為這個還有傳世作品了,你肯定是假的。
主持人:激將。
蒙曼:一激將,他把它從房梁上拿下來了,拿下來兩個人整天在這蘸,摩、把玩,然后講論是真是假,總有一天他放松警惕,好,那這個肖記呢就偷偷地把這個東西卷跑了,卷回來給唐太宗,那當然這個和尚受騙這沒有辦法,是很生氣,但是沒有辦法的一件事。好,后來唐太宗拿到這個作品之后,也是日日把玩到最后臨終的時候還特別交代他兒子,就是后來唐高宗,說這個一定要隨葬,那隨葬的是《蘭亭序》,但事實上在唐朝的時候,其他的帖子還都是存在的,比方說武則天的時候,又一次武則天改朝為周嘛,又一次要找王羲之的后來跟他要這些,王羲之的后來就說那該拿的唐太宗都已經拿走了,我們手里也沒剩下多少了,就剩下一卷真跡,那另外我們全家,因為王羲之的后人也都是書法大家,我們這個和族還有其他書法作品可以獻給皇帝,一共獻了好像15卷,那武則天這個人就比唐太宗厚道多了,唐太宗是把人騙來,然后就再也不還了,武則天是拿來之后就請高手臨摹,臨摹之后把原本還還給人家王家了,其實這《平安帖》是不是就在武則天這個摹本之列,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說呢,他確實如果是唐朝的摹本的話,他唐朝又是一個書法藝術非常興盛的時代,又有組織大家進行模仿,所以現在這種高估仿本,應該說也是極其極其難得的。
主持人:所以說每一件珍寶它的背后都有非常美麗的傳說和故事。
洪琳:就像王羲之他本人也沒有想到,自己在唐朝的時候有這么兩個高品位的粉絲,對吧。
主持人:級別太高了。
洪琳:對,級別太高了,都是貴為帝王,但是唐太宗他是另外一種,他是比較自私的這種收藏,對吧,他對王羲之崇拜之極。
主持人:他是愛得不行了,實在沒轍。
洪琳:愛得不行,我一定要帶走,而這個武則天呢,相對就理性來講,應該說無意之中也是為后代做了一件好事,那么今天拍出這么高的價格的這種應該說這個作品來的話,應該說和武則天那個時候的功勞,現在看有可能是有著直接的聯系。
主持人:是,我們接下來看本年度排名第四高的叫清乾隆長頸葫蘆瓶,我們再來看這件拍品?
主持人:蒙曼老師,還好編導沒讓我背那名,非常地長,但是網上去加這些溢美之詞,包括它的屬性的詞也恰恰說明了,這件藏品,這件拍品它的珍貴的屬性,您來給我們具體來解讀一下?
蒙曼:葫蘆瓶本來就很珍貴了,以后葫蘆他在中國諧音是福祿嘛,福祿這是人們都追求的呀,另外福祿壽三星,它這里面缺一個壽,可是這個瓶子自己把它補上了,這上面寫了這個壽字,而且是連延的這個壽字,所以福祿壽首先就在這個瓶上綜合起來了,另外它這個葫蘆本身還有什么意思呢,葫蘆那個枝蔓很長,仔很多,所以它有瓜疊綿綿的意思。
主持人:是不是寓意多子多福。
蒙曼:多子多福,這又是一個很中國化的東西,所以這個瓶子本身,就是從它的象征意義上來講,非常符合乾隆時期瓷器的特色,因為乾隆這個人其實挺迷信的,他是希望所有的東西都有象征意義,所以這一個葫蘆瓶,它能搞出無數多象征意義來,包括這個(蔓)字,不到頭的這個(蔓)字,也是一個象征嘛,當然這個葫蘆還有,它是吉啊,它是大吉大利那個吉字嘛。
主持人:也像吉字那個形狀。
蒙曼:對對對,所以它這個寓意太多了,那這個當然是一個好作品。
另外呢,就像剛才這個小片里提到的錦上添花,錦上添花是當時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工藝,就是所有的地方能琢彩的地方,絕對不會露出素的這個態色來,這個也是符合乾隆本人的審美情緒的,就是雍容華貴的這樣一個氣派,所以我想這個瓷瓶它代表了一種皇家風范和當時的藝術水準,以及中國人民的一種感情表達吧,這個理想表達,所以可能高價跟這個有關系。
主持人:我覺得更多的是乾隆本身是一個愛藝術,特別浪漫的一個帝王,和他的下令有關系,而且這個瓷瓶也是當年他下令景德鎮的官窯特殊打造的,所以洪老師,您看這件拍品和我們最開頭講到的那個5.5億的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現在都拍出了這么高的價格,是不是未來會有一個趨勢?
洪琳:對,其實應該說,之所以是這個清朝的時代,這個作品拍出這么高的價錢,可能也和歷史原因有關系,因為我們知道這個時候文物它未必都是說歷史年代越久遠它就越好,它還有一個本身自己內在的這種藝術價值,那么價值在這里面,而剛才蒙老師也強調了,比如說清朝的時候,由于乾隆自己本身的愛好,那么這個瓶子至少從這個策劃創意上來講,它該占的元素全占了,那本身它就是一個從草圖應該說策劃上是一個好作品,再一個就是明清時代,應該瓷瓶那種工藝來講,它也是達到了一個巔峰時期,就歷來積累來的,到那個時候基本上是一個集大成者,到那個時候是最好的一個時期,那么再往后,比如進入到現代以后,由于現代工藝那種出現,那么本身使這種瓷瓶生產的工藝來講的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為現在來講,把他都研究透了以后,當你再反過去再生產這些東西,它已經沒有那個價值,所以對明清來講,基本上它意味著中國陶瓷這種瓶子的話,它的工藝就是頂峰,以后再也不可能出現了,所以說看似年代距離現在很近,不是很久遠,那么我們能理解,為什么它的文物價值那么高,這也體現了應該說當下,那么比如說文物學家,對這個里面的一個審美,包括價值的一個判斷的趨向。
主持人:可以說無論是瓷瓶還是字畫,2010年整個這個拍賣品市場應該說是太火爆了,接下來我們繼續再為大家帶來一些創出天價的拍品。
12月10日,翰海2010秋季拍賣會首日的慶云堂近現代書畫專場中,被譽為今秋近現代書畫市場最大亮點之一的徐悲鴻寫實巨制《巴人汲水圖》以1.71億元成交,刷新徐悲鴻個人作品拍賣紀錄,打破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拍賣紀錄,同時創下中國繪畫拍賣成交世界紀錄。在12月4日舉行的保利秋拍“中國古代書畫夜場”中,宋代畫作《漢宮秋圖》拍出1.68億元人民幣,為“中國億元書畫俱樂部”又添一位“新成員”。12月5日,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銘的“松石間意”琴亮相北京保利秋拍,經過激烈的競價最終以1.3664億元成交,創造了世界古琴拍賣紀錄,同時也創造了世界樂器拍賣紀錄。
主持人:蒙教授,應該說比起前面那些年代久遠的拍品,應該說徐悲鴻的作品,我們現在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對于他的這些奔馬圖之類的非常非常地熟悉,您來給我們講講《巴人汲水圖》這幅作品它的創作背景和它的寓意?
蒙曼:《巴人汲水圖》它很有特殊性,因為它是在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創作的,抗日戰爭對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大的事情,對徐悲鴻個人來講也很有影響,因為他原來在南京的中央大學,就是現在南京大學前身教書,但是因為抗日戰爭爆發,南京大學去遷到了重慶,他也到重慶來生活和教書,那就在重慶他看到了巴渝人民。
就是現在重慶人民勞作生活的真實場景,然后以這種真實的場景為背景,創作的這個《巴人汲水圖》,這個被稱作是徐悲鴻最有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的一個作品,那當然呢,因為他在抗日戰爭期間,所以他能夠很明顯看出來,他有他的象征意義,就是中國人民的這種堅韌頑強的精神和自然界在對抗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勇氣,那當然惡劣的環境,其實也寓意著中國當時惡劣的這種國際環境,但是如果有巴人汲水這種精神,有這種堅強不屈的精神的話,那應該說在他的心目中,在這樣的一個豎條長卷之中,越往上走光明是越在前頭的,這是他的一個象征。
另外呢,這個圖上還有一些像竹子,梅花這樣一些很中國傳統的圖案,松竹梅遂含三有,這個我們都知道,它象征著民族氣節,所以呢,這個畫在當時就起到了非常大的鼓舞人心的作用,而且當時就有人去買,印度公使當時就要買,所以這幅作品其實是兩幅,他一幅做完了之后,印度公使要買,他沒有給他原件,他又創作了一幅,現在拍賣的就是他后來又創作的這幅,就是當時賣給印度公使的。
主持人:那原件在哪里呢?
蒙曼:其實都是原件了,因為都是他畫的,最初構思的那個是在徐悲鴻紀念館,現在還在。
主持人:是,所以這幅作品當時也是激勵了中國人民,而且現在也是一幅非常立志的作品留存至今,請教一下洪老師,洪老師你看我們今天盤點了這么多,頻頻創下了天價的這些拍賣品,您覺得2010年拍賣品的市場屢屢創出過億的天價,您怎么來解讀?
洪琳:我覺得之所以有這么高價值的拍品就不斷的出現的話,可能很多人就會說,是不是我們拍賣這個市場,就是藝術品拍賣的市場出現了泡沫,但是自古以來,實際上這個文物的拍賣它都是有泡沫的,這個泡沫可能和其他的領域不大一樣,其他的領域,其他領域比如你黃金等等其他的投資市場,一旦出了泡沫,尤其是出了比較大的泡沫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但是藝術品它是單獨的不同的一個領域,我們看之所以他會出現那個泡沫,如果說這個東西本身它是真跡,就是說在真偽的問題上已經解決了。
經過專家的鑒定,或者拍者的話,買的這個人他認為它是個真跡的話,那么接下來就是一個它藝術價值判斷的問題,那么這個泡沫,實際上是一個藝術的泡沫,對很多收藏家來講,他是充滿了這種浪漫的技術氣質的一個泡沫,他就認為這個泡沫是我獨具慧眼,我才發現的,你別人認為它不值這個錢,是因為你的功力沒有到這個位,如果你具備了和這個收藏者一樣的眼力的話,你會認為它的價值可能還遠不止與此。
所以他是在這么一個推動下,另外還有一個以前我們常說那種盛世收藏的這么一個概念,那么應該說這個時代,確實是收藏的一個好時代,所以看到這些拍品不斷的創下新的這種天價,而且每一次這個臺階升得都非常非常地高,而這一次今年我們談的好幾個這種拍賣品,都是這種瓷器,瓷瓶。比如說粉彩鏤空瓷瓶,它實際上以往來講,我們知道這個拍賣市場,尤其中國古代這種藝術品拍賣市場,都是古人的那種字畫居多,尤其是古代的字畫拍出價錢比較高,而現在看,基本上拍賣市場出現了一個新的這種一個大家非常爭相喜歡的一個收藏品,就是這種瓷瓶越來越多,那么對這些收藏者來說,或者說拍賣行參與到這個里面交易的人來講,他可能意味著發現了一個投資價值的洼地,那么這個市場一旦紅火起來的話,那么是一個巨大的商機,所以說這里面的兩方面的氣氛靠在一起,收藏者認為這是浪漫的收藏的氣質是我的眼光獨到,而這個比如商家像拍賣行一樣,他意味著一個巨大的一個市場又出現了,那么兩股量合在一起的時候,就造成了2010年可以說不斷創造天價的這種藝術品拍賣市場。
主持人:所以我非常同意你的觀點,就像蒙曼老師今天特意穿了一件紅色的衣服,我們希望中國藝術品拍賣能夠能夠越來越紅火,而且我想不管是什么題材能夠火,我覺得關鍵還是對于中國這些古代藝術的一種認可,全世界的一種認可,對于中國文化的一種認可,我更愿意從這個角度去解讀,非常感謝兩位今天參與我們的《天下天天談》。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