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收藏投資

    收藏逸聞:李叔同以釋觀儒 境界再上一層樓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2-12
      他在出家前曾親手毀掉了藝術家的李叔同,曾折筆藏印,分遺藏書。并于剃染后發誓:非佛書不書,非佛語不語。其持律之嚴,人所共睹。為什么到了晚年,卻一反固常,不但于講經弘法時多引儒家故實、警句,而且親編儒家《格言別錄》101條?

      李叔同出家前是一位大儒,大詩人,大藝術家,這是毫無疑問的。出家后他就成了一位大和尚,大法師,大德高僧,這也是毫無疑問的。我們現在要探討的是,他在出家前曾親手毀掉了藝術家的李叔同,曾折筆藏印,分遺藏書。并于剃染后發誓:非佛書不書,非佛語不語。其持律之嚴,人所共睹。為什么到了晚年,卻一反固常,不但于講經弘法時多引儒家故實、警句,而且親編儒家《格言別錄》101條,在《改過實驗談》中開宗明義便說:“談玄說妙修證次第,自以佛書最為詳盡。而我等初學之人,持躬敦品、處事接物等法,雖佛書中亦有說者,但儒書所說,尤為明白詳盡,適于初學。故今多引之,以為吾等學佛法者之一助焉?!蓖瑫r期(1934年),大師給俗侄李晉章致函曾約其購《昨非錄》一書,信中說:“四十年前津人喜白摺小楷,恒用《昨非錄》,系翰林分寫小楷石印精本,共二冊,其文字皆嘉言懿行,頗可流傳”。等等。

      舉凡這些對儒學的格言、家訓、詩文摘句,在《晚晴老人講演錄》中所輯尚多,這種情況的出現,有人懷疑是不是學術探討的悖論,千縈萬轉最后又回到思維的原點。其實,從文化深層考慮,這決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精神復歸,也不是李叔同的“戀儒情結”,而是兩種(甚至多種)文化碰撞的結果。因為這時的弘一大師已在佛門修持多年,道岸彌高,雖然那些格言聯語,從字面看還是原來的詞語,但在大師的眼里,卻有了另外的含義,它已不是原來儒學發展時期帶有極大功利性的教條,而是用來啟蒙佛童修道正身帶有普適性的教材了。弘一大師晚年以釋觀儒,徜徉于儒釋兩道之間,又不絲毫混淆兩者的界限,這于儒于釋都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李叔同青少年時代受到極良好的儒學教育。從蒙學全書中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古今賢文》、《幼學瓊林》;從《格言聯璧》、《千家詩》到《史記》、《文選》。不但涉獵廣泛,而且轉益多師,廣納博采,儒學的底子打得十分堅實、深厚。人稱其為“濁世佳公子”,可以想見他當年的儒雅風度、道德情操的一斑。但他生活的時代已是儒家的末世,西風東漸,一些西方的新知識、新理念,通過嚴復、梁啟超、蔡元培等人,很快翻譯介紹到中國,就像是一座緊閉的深宅大院,忽然吹來了一股清風。李叔同敏感的神經很快嗅到了這股清新氣息。他先是贊成變法維新——“老大中華非變法無以圖存”;接著,到上海南洋公學接受“新學”教育;旋又去日本留學,學習西方文化、藝術。在上海的七年和在日本的六年,是他求學的黃金時代,使他的知識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不但有東方儒學的深厚文脈,也有了西方的科學與民主。后來李叔同走入佛門,但其仁厚之心,慈悲之懷卻終始如一。他以慈悲看智慧,這正是佛性的一體兩面。智慧主靜,慈悲主動。一為存在,一為變化。慈悲是智慧的動覺形態。佛教談空,空是智慧的東西,而慈悲則與眾生世界相應。因此,智慧是萬物的一性,而慈悲則是萬物的多性。李叔同將“仁舟”化為“慈航”,正是他由一性變多性、由有限變無限的結果。

      做了和尚的李叔同的頭上,仍然籠罩著藝術家的光環。甚至有人把他看作藝術和尚(如黃福海)。他起初很為此感到困惑和煩惱。到了晚年,佛道研修日臻極境,對藝術的思考也就不津津于形式和技巧,而著眼于宏觀氣象,大善至美,藝境和禪境在認同機制上有了某種契合。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